當通報沒能實現一錘定音,謠言就會四起。
昨天上午,一篇題為《甘肅血鉛這事兒又被網友們發現了第二組疑點》的文章,突然在朋友圈里走紅,并有破圈至各大平臺之勢。
雖然僅公眾號就有超7萬轉發,但很遺憾的是,這篇文章是純粹的胡說八道。
作者不僅沒有任何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儲備,連常識都少的可憐。
當然,也不排除只是純粹的壞。
作者在開頭即寫道,“我是當地的,我聽說距離幼兒園3公里處有個鉛金屬轉運站,運營10幾年了”,“聽到是顏料我就想罵了,因為,稀釋后樣本檢測出1340mg/kg,而工業顏料的國標是100mg/kg,難不成幼兒園買回來后還要進行提純使用嗎?”
與此同時,作者還配置了一張疑似百度地圖的路線圖,明顯想要作證前述言論的可靠性。
但很遺憾的是,與涉事幼兒園同一實控人名下的渭北幼兒園,也在這條路線上,如果真的是這個鉛鋅礦轉運站的問題,為什么只有涉事幼兒園的孩子被檢查出血鉛超標,本地其他居民和渭北幼兒園的孩子呢?
難不成,這個據稱已經關停的鉛鋅礦轉運站,還能實現對涉事幼兒園的精準打擊不成?
另外,官方未在通報中點名到底是什么含鉛彩繪,也沒有說明對應彩繪是否合格。
假使所謂的含鉛彩繪指的是鉛鉻酸,那么,僅1g原料,就能提供將近600mg鉛,再加到后面的面團里,最終達到1340mg/kg的含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作者還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表示,單次攝入50mg鉛,即遠超急性中毒劑量,還特意注明成年人的致死量約為5mg/kg,一次食用即可致命。
這又暴露出作者在化學儲備上的嚴重缺失。
第一,不管是600mg還是50mg鉛,在制作食物時加入,最后的攝入量都要除以食用人數。
通過新聞報道可得知,涉事幼兒園共有251名幼童,以加入500mg鉛進行計算,平均每個孩子攝入的劑量只有2mg。
第二,5mg/kg其實是孩子的急性中毒劑量,成年人的致死量約為一次性口服50g。
而且更準確的說,這里的單位應該讀作5mg/kg體重,計算攝入量時時應該乘以對應體重,以平均體重20kg為標準,哪怕是急性中毒,一次口服也要攝入100mg才能達到。
再后面的所謂化學生發言,要么是自己給的身份,要么就是徹底的學渣。
因為,雖然六價鉻毒性更強,但毒物在進去人體后,要先經歷消化,而六價鉻通過口服的形式進入人體,首先會被還原為基本無毒的三價鉻,吸收率也只有不到1%,而鉛在進入人體后,不僅吸收率更高,也更難被“解毒”。
故而,如果真的是“投毒”鉻鉛酸,首先出現的中毒就是鉛中毒。
至于所謂的不溶于水和分布不均,面團又不是水,不存在溶不溶解的情況,而對面團進行揉捏,可以達到視覺上的分布均勻。
綜上所述,這篇在朋友圈等地爆火的所謂疑點稿,之所以能夠迅速走紅,根本上還是利用了通報沒能一錘定音,以及公眾已經喪失了對天水當地的信任。
雖然更多真相亟待披露,但我們不該任由諸如此類的謠言肆意橫行。
希望甘肅省政府能夠指派天水當地,及時披露更多案件詳情,同時回應更多公眾關切。
因為,只有將真相公之于眾,謠言才會沒有橫行的空間。
來源:拆臺
↓↓↓歡迎關注社群會員官方服務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