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網絡空間話語權向民間“下沉”的特征愈發明顯,民間主體更加頻繁地成為輿情生發關鍵節點。環球時報把握民間主體深入參與國際傳播的趨勢, 積極加強與民間主體雙向互動,推動凝聚 共識,培育 情感共鳴,走好國際傳播 “群眾路線”,助推“民相親”,實現“心相通”。
2025年伊始,輿論場上集中掀起多場中外民間交流熱潮。《哪吒2》在全球多地上映一票難求;中外網民在小紅書平臺相遇相知;中國AI大模型Deepseek從海外民間科技社群“出圈”;“甲亢哥”中國行刷新海外年輕受眾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并引發對西方媒體宣傳的反思……當前,網絡空間話語權向民間“下沉”的特征愈發明顯,民間主體更加頻繁地成為輿情生發關鍵節點。環球時報積極加強與民間主體雙向互動,推動凝聚共識,培育情感共鳴,走好國際傳播“群眾路線”,助推“民相親”,實現“心相通”。
一、發揮民間話語的親和力
用民間視角觀察中國發展,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顆粒度;用民間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可以融入更加鮮活的人情味。
近年來,環球時報持續從基層“尋寶”、向百姓“取經”,用普通民眾的個體故事勾勒中國發展足跡,讓頂層設計的宏大性與基層實踐的煙火氣相融,讓制度優勢的說理與個體命運的故事相通。
著力打造“老百姓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望清單”系列報道,將鄉村振興、基層民主、文化傳承、生態治理等發展議題,落腳至“牙刷上的創新實踐”“小區里的民主智慧”“守廟人眼中的文化強國”“屋頂上的美麗中國”等小切口敘事,讓國際傳播更接地氣。
推出“‘滴水穿石’啟示錄:總書記關心過的中外扶貧故事”報道,聚焦“小產業托起大幸福”,《“小草變金草”——總書記點贊的南陽艾草產業如何撬動百億經濟》講述南陽艾草產業如何讓“小草變金草”,《“一碗粉煮出好光景”——柳州螺螄粉產業如何成為扶貧工作的“金字招牌”》讓柳州名片名揚海外,讓中國實踐深入人心。
二、延展民間故事的生命力
民間故事是中外重要的共同記憶,久久為功、持續書寫,才能促進更多的友好交往。今年,環球時報持續追蹤在小紅書隔空問好的中美家庭跨洋“奔現”的動人故事,第一時間推出社評、系列報道和現場視頻,傳遞兩家人在機場交換禮物、兩個孩子分享餅干等動人畫面,細致記錄來自美國的布雷肯一家在中國的見聞和真實感受,融情于事、以情輔理。
布雷肯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提到:“真正重要的是拋開偏見,親身體驗”。相關報道內容得到海外網民“搭建橋梁,而不是筑墻”的真切回應,并促成布雷肯一家與中國友誼故事的延續。
今年5月,布雷肯一家受邀前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參加“我的中國相冊——我的中國足跡”影片首映會暨現代化的中國體驗活動,并做主題演講,分享在上海之旅中感受到的“中國人都很樂于助人,一切都很安全、便利。” 布雷肯還在不斷地向更多人講述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三、激發民間情感的凝聚力
中外民間的文化共性是天然的溝通橋梁,中外民間的情感共鳴是長久的奔赴引力。環球時報堅持圍繞全人類共同價值,挖掘樸素共識,致力直抵人心。
2024年APEC峰會期間,環球時報“解碼中國經濟”工作室記者在秘魯拍攝“利馬買菜記”,以第一視角記錄秘魯大街小巷的真實見聞,透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中秘友好交往,將“全球南方”合作置于歷史尺度之下,融入人文聯結之中。
打造“風雨同舟山海同行”中外民間交流系列深度報道,從一場跨國造血干細胞捐贈中的“血脈相連”,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從一次中外青年的“網絡尋友”情誼,看“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民間層面的深刻內涵等。
在中外民間聲音深入參與締造國際輿論新格局的趨勢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民間傳播的“最小單元”不容忽視,涵養海外民意勢能更顯重要。探索國際傳播群眾路線,創新求變任重道遠。
更多內容 點擊閱讀:
來 源:環球時報
作 者:姚麗娟
編 輯:楊 陽
核 校:路 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