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市,流傳著一個饒有趣味的傳說,向人們講述了糖瓜黏糕祭灶這一習俗的由來。
話說當年,姜太公在進行封神大業時,將張奎封為灶王爺,并吩咐人們在鍋臺上供奉他,期望他能保佑每家每戶人財兩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同時還規定,每年臘月二十三的夜晚,灶王爺要前往天庭拜見玉皇大帝,匯報過去一年人間的種種情況。
然而,這張奎作為灶王爺,卻有些不地道,專愛盯著人間的缺點,總是四處挑毛病。他第一次上天,就向玉帝稟報了許多負面情況:這家浪費了大量谷子,那家又有幾擔麥子發霉了。玉帝聽聞后,心中很是不悅,第二年便不再降雨,致使莊稼全部旱死。
到了當年的臘月二十三,張奎再次上天,又在玉帝面前說了不少人間的壞話。不僅如此,他還添油加醋地說今年大家顆粒無收,百姓們都在咒罵玉帝。玉帝本就心中有氣,聽聞人們竟還公然罵他,不禁問道:“他們都罵我什么?”
張奎回答:“張三罵您‘老天爺管個屁用,吃飯穿衣還得靠自己干’。”
玉帝追問:“老天爺指的是我嗎?”
“沒錯,人們都這么稱呼您。” 張奎應道。
玉帝尋思覺得這話也有幾分道理,畢竟自己只管天上的事。接著又問:“那他們還罵我什么了?”
張奎接著說:“還罵您不長眼,不干活的人盡享清福,累死累活勞作的人卻受窮,實在是太不公平。”
玉帝不禁質問:“那你為何不照顧那些窮人呢?”
張奎辯解道:“他們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什么事情都不跟我說,我又怎么去照顧他們呢?”
玉帝想想也對,說道:“你身為灶王爺,是一家之主,家里有事理應先告訴你,有好吃的也該先供奉給你。既然今年干旱,那明年就多下些雨,讓大街小巷、院里院外到處都積滿水!”
就在此時,菩薩娘娘恰好前來拜見玉帝。聽到玉帝這話,趕忙勸阻:“玉帝,此計萬萬不可!今年干旱,已經餓死了不少窮人。若是明年再發大水,不知又要有多少人喪命啊!”
玉帝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是好?”
菩薩娘娘提議:“依我看,明年最好能風調雨順,讓人們獲得大豐收。如此一來,人們自然就會夸贊您了。”
玉帝點頭道:“好吧,就依你所言。可是他們若依舊不尊重張奎該怎么辦?”
菩薩娘娘自信地說:“此事就交給我吧,我定能讓家家戶戶都尊崇他。”
到了第二年,果然如菩薩所盼,人間風調雨順。菩薩娘娘瞅準時機,下凡來到人間。她幻化成一個討要飯食的老太婆,正巧遇上張三媳婦去送飯,便向其討要食物。張三媳婦心地善良,當即給她倒了一碗飯。菩薩一口氣喝完后,張三媳婦又從籃子里拿出一個餅子遞給她。菩薩吃飽后,對張三媳婦說道:“你心善有福,我有件要事相告。倘若你家中供奉著灶王爺,千萬別忘了時常在他跟前多多供奉祭品。遇上難事,就誠心向他祈求保佑。到了臘月二十三晚上,要給他換上嶄新的衣裳,誠心央求他上天只講好事,回來時能給家中帶來吉祥。而且,你們得想個法子,讓他上天之后不再說你們的壞話,不然大家伙兒都要遭殃。” 說完這番話,菩薩娘娘便消失不見了。
張三媳婦意識到自己遇上神仙了,趕忙將此事告知張三。夫妻倆思索一番后,覺得其他事情都不難做到,可如何才能讓灶王爺上天后不亂說話,卻是個棘手的難題。兩人苦思冥想許久,張三突發奇想:“你說讓灶王爺吃黏糕怎么樣?把黏糕蒸得黏糊糊的,不就能粘住他的嘴,讓他少開口嗎!”
媳婦則覺得:“這主意不錯,但糖瓜更好呀,那東西既美味又黏性十足,他吃得越多,嘴被粘得越牢實。”
張三聽后一拍大腿:“那咱干脆兩樣都擺上,反正都足夠黏。”
第二天,張三夫妻二人便將此事告知了左鄰右舍。沒過多長時間,這消息就在四里八鄉傳開了。這年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去買來一張印好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畫像。到了臘月二十三晚上,將畫像端端正正地貼在鍋臺上方,畫像兩邊和上方還用紅紙寫上對聯。右邊是 “上天言好事”,左邊是 “下界降吉祥”,橫批 “一家之主” 則貼在上方正中央。接著,又鄭重地擺上糖瓜和黏糕,滿心期待地勸灶王爺多吃一些。
自那以后,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便沿襲此傳統。據說,從那以后,灶王爺上天之后,果然不再說人們的壞話了 ,而這糖瓜黏糕祭灶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