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國夢”有著癡迷追求的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對照和趕超的目標。近階段,印度和美國的關稅矛盾愈演愈烈,而自認為“中國行,我也行”的印度高層,居然開始強硬叫板特朗普。眼看“關稅大限”將至,莫迪政府向WTO提交7.25億美元報復性關稅清單,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更是揚言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讓美國見識下印度的實力。可以說,中國在關稅戰中大勝美國,這讓印度大為震撼,印度高層自信地認為,印度完全具備中國的“硬實力”,因此敢于硬剛美國。可以說,這一次,印度終于不再對美國唯命是從了。
結合中國反制美國的“組合拳”來看,印度要在經貿領域硬剛美國,顯然要“抄中國的作業”。比如在產業鏈領域,中國依靠產業鏈韌性迫使美國在芯片領域讓步,這個案例就成為印度決策層的戰術教科書。與此同時,中方通過供應鏈的反制,針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加稅,精準打擊了特朗普票倉,而在此次印度提交的清單中,鷹嘴豆赫然在列,這無疑就是效仿中國,打擊艾奧瓦州共和黨的基本盤。
中美關稅戰期間,中國運用WTO法律框架在法理上對美國展開反擊,此次印度也指控美國違反《保障措施協定》第8條程序違規,占據了法理和輿論的優勢。此外,中國以“一帶一路”為核心擴大替代市場范圍,分散關稅戰帶來的風險,近兩年印度也加速和東盟、中東構建本幣結算體系,這都是從“中國方案”中得到的借鑒。
當然,在復制“中國方案”的同時,印度并沒有突破紅線。此次報復性關稅僅鎖定7.25億美元規模,和中國125%的對等全面反擊相比顯得非常克制,只能說,印度高層僅僅展示出了“有限強硬”,體現出在野心與現實間的差距。畢竟,印度并不敢徹底得罪美國,而是希望以強硬的態度換取特朗普的讓步。
再說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的豪言,雖然有些不自量力,但也并非夸夸其談。莫迪執政多年以來,印度在今年估計領域的確取得了非凡成就。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印度制造業GDP占比提升到了17%,電子汽車制藥出口突破4000億美元。雖然印度被譽為“外資墳場”,營商環境極差,但莫迪政府還是通過“生產掛鉤激勵計劃”吸引大量外資,其半導體產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此外,隨著盧比國際化進程加速,印度與俄羅斯、中東國家的貿易往來也非常頻繁,這些經濟盤都給了莫迪政府硬剛特朗普的底氣。更為重要的是,印度把關稅戰延伸到了WTO法庭。按照相關法律條款,美國未通報關稅政策違反了透明原則,濫用“國家安全”的借口早就被WTO裁定違規,因此,特朗普根本沒有充分法理支持的關稅政策。
此外,莫迪政府還在反擊中采取非對稱戰術。從時間節點來看,印度向WTO提交文件的日期是7月4日,而當天正是美國獨立日。這一回,印度直接把貿易反擊打上了“反殖民主義”標簽,這一舉動不僅激發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還讓美國國內民眾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不滿。而在反擊過程中,印度的報復清單包含了美國汽車零部件這個重要產業,直接影響密歇根州搖擺選區,美國民主黨后續必然會對特朗普施壓。
在供應鏈領域,印度控制全球40%仿制藥供應鏈,完全可以借此威脅美國醫療體系。再把目光聚焦全球,除了印度之外,日本和歐盟都在醞釀對美國的關稅反擊,隨著印度打響第一槍,未來多個經濟體將形成對美國的反制包圍圈。
當然,印度的“組合拳”雖然不容小覷,但要徹底讓特朗普讓步,依然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印度產業基礎薄弱,其鋼鐵出口依賴美國冶煉設備,制藥業的70%利潤來自美國市場,根本不敢輕易對美脫鉤。另一方面,印度同時面對中美俄三重博弈,如果多線博弈很有可能導致體系崩潰。不得不說,盡管莫迪政府將美印關稅戰視為國運轉折點,不再甘當西方民主體系下被馴服的大象,但印度的大國之路依然荊棘遍地,前途未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