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新農人·鄉創進行時】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江津區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以人才振興為突破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勇探新路,創新打造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構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鏈條服務體系,讓人才活水激蕩鄉村振興的澎湃春潮。
今日,《江津新農人·鄉創進行時》專欄正式啟幕。本專欄將全景式展現學院賦能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的生動實踐:這里有農業科學家扎根田野的科研故事,有“鄉村CEO”帶領鄉親致富的創業傳奇,有青年創客用電商打開山門的發展新篇,更有“四新農人”群體在“硒”望田野上書寫的發展答卷。我們將通過一個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案例,呈現新時代“三農”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創新智慧,記錄他們用汗水澆灌希望的創業風采。
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場“智匯鄉村”的江津探索,品讀“創享津彩”的時代詩行。看萬千新農人以奮斗為筆、以創新為墨,在3218平方公里的“硒”望田野上,繪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蓬勃發展的江津 記者 蘇盛宇 攝
鄉創學院“鋪路搭橋” “智慧鐵牛”奔騰山野
——江津區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助力全國首個丘陵山區無人化智慧農場建設紀實
清晨的薄霧中,永興黃莊的萬畝梯田上,幾臺智能農機正沿著北斗導航劃定的路徑作業,這一幕曾是當地農民難以想象的畫面。丘陵山區地形破碎、農機適配難、人才短缺,長期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進程。而今,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通過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制度,選聘由12名農業高端科技人才領銜、106名農業骨干人才組成的現代農業專家服務團,促成農機首席專家趙立軍教授團隊的智能農機技術落地,推動全國首個丘陵山區無人化智慧農場在此誕生。這背后,是學院如何以系統性服務破解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激活田野創新動能的故事。
▲永興黃莊機播高粱 江津攝協 黃健 攝
一
破題:從“英雄無用武之地”到“山地鐵牛”的誕生
“北方的大型農機在這里轉彎就陷車,連本地農機手都搖頭。”黃莊村合作社負責人回憶。轉機源于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的“需求匹配”機制,通過常態化調研,學院將黃莊的痛點精準對接趙立軍教授團隊——這支深耕山地智能農機研發的“精銳部隊”,截至目前已攻克20余項技術難題。
學院迅速行動,一方面聯合區農委搭建“政府+高校+企業”協作框架,另一方面整合示范園資源,將永興黃莊列為“1+2+N”體系中的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園。趙立軍團隊駐點攻關,針對地形限制研發鉸接式輕量化底盤,搭配多源融合定位技術,使農機坡度通過能力提升至25°,軌跡偏移誤差控制在5厘米內。學院專家委員會全程參與技術論證,并協調提供中試支持。
如今,黃莊的“智慧鐵牛”已實現耕種收全流程無人化,作業效率提升20%,生產成本降低超30%。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丘陵農機空白,更成為學院“需求牽引—技術對接—成果轉化”閉環的標桿案例。
▲永興黃莊機械收割油菜試驗 江津攝協 黃健 攝
二
賦能:全鏈條服務破解“人才荒”與“落地難”
技術落地僅是第一步,智慧農場的可持續運營面臨更深層的挑戰:智能農機操作人才斷層、試驗基地匱乏、產業鏈協同不足。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瞄準短板,構建起“陪跑式”服務生態。
在人才培養上,學院在永興黃莊示范園設立“農機首席專家工作室”,由趙立軍團隊進行定期授課。課程從理論到實操,覆蓋智能農機維修、GIS系統應用等前沿內容,首批培養的4名本土技術員已成為合作社的“技術火種”。同時,學院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鄉創貸”,為合作社購置設備提供低息貸款,緩解資金壓力。“過去招人難,現在學院連人帶技術一起送上門,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合作社負責人說。
針對試驗場地短缺,學院整合永興黃莊示范園資源,打造“教學研用”一體化基地。趙立軍團隊在此完成10余項技術驗證,學院則通過“鄉村創新創業賽事”吸引社會資本,推動技術迭代。此外,學院建立的194人專家庫持續為農場提供跟蹤服務,從農機調試到作物種植方案,形成“問題即提即解”的快速響應機制。這種“技術+人才+金融”的全鏈條支持,讓智慧農場從“試驗田”蛻變為“致富田”。
▲永興黃莊正在培訓農機手 江津攝協 黃健 攝
三
裂變:從“一隅突破”到“全域振興”的創新生態
黃莊智慧農場的成功,成為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推動技術轉化的典型案例。學院通過“1+2+N”體系,將趙立軍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從試驗田推向更廣闊的田野。在學院的牽線搭橋下,這支攻克了20余項技術難題的山地智能農機團隊,不僅解決了黃莊村的機械化作業困境,更通過技術培訓和示范基地建設,為江津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學院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將專家技術納入鄉村人才培養體系。趙立軍教授團隊通過不定期開展智能農機技術培訓,從理論講解到實操指導,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本土技術骨干,帶動了11家種植合作社和3家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在永興黃莊示范園,農機首席專家團隊建設的試驗基地成為技術驗證和推廣的重要窗口,智慧農場所有機具均在此完成測試,實現了從耕種到收獲的全流程機械化作業。
目前,趙立軍教授團隊的技術成果,已被列入重慶市農業主推技術,其研發的丘陵山區無人化作業系統,正在通過學院的網絡向更多鄉村延伸。
“學院平臺+專家技術+本土應用”的轉化模式示范效應持續凸顯,正在江津的田野間書寫著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永興黃莊機械滅茬、機械翻耕 江津攝協 黃健 攝
記者: 廖秋平
實習記者:李詩語 羅翊民
編輯:傅婧 實習編輯:梅永怡
編審:吳 剛
值班副總編輯:易志慧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