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城口縣高觀鎮渭溪村的核桃林里,一串串青果掛滿枝頭,村民們穿梭林間忙著除草、施肥。重慶市林科院核桃團隊研究員李秀珍蹲在一棵核桃樹下,輕輕撥開葉片檢查果實長勢,笑著對身旁的農戶說:“今年結果結得好,管護到位,畝產青果突破1500千克沒問題!”
這里的每一棵核桃樹,都如同她精心養育的孩子。從選地、栽植到整形修剪,每一步都傾注著她的心血與汗水。而這豐碩成果的背后,是重慶市林科院核桃團隊十余年如一日的不懈耕耘與科技探索。
“良種芯片”
植入重慶核桃產業血脈
十多年前,李秀珍和同事彭秀踏入城口、巫溪的大片核桃林,眼前景象令人揪心:老化的核桃樹樹形凌亂、品種雜亂無章,核桃落果多、品相差、取仁難,品質參差不齊……本以為是“搖錢樹”的核桃,不僅沒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富足生活,反而成了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絆腳石”。
彼時,重慶核桃產業發展迫在眉睫,然而一個棘手問題擺在眼前:重慶本地沒有良種,引進的品種究竟哪個能適應重慶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育本土良種周期漫長,但產業發展時不我待。于是,一場“引種+選種”的攻堅戰悄然打響。
2013年,核桃團隊在城口、巫溪等區縣建立起引種比較示范園,從全國引進二十幾個核桃良種,通過高接換種的方式,開展嚴謹的品種比較試驗。此后的日子里,團隊成員日復一日地扎根基層,穿梭在田間地頭,精心管護每一棵核桃樹。他們仔細觀察樹木生長態勢,認真研究抗病性能,精準測量產量數據,深入分析果實品質。每一次記錄、每一次觀察,都凝聚著他們對核桃產業的殷切期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引進的大多數核桃迎來大量掛果,經過層層篩選,“渝城1號”脫穎而出,初步認定其最適合重慶高溫高濕和寡日照的氣候條件。此時的核桃團隊,對全市引進的核桃品種特性和栽培技術早已熟稔于心。2018年,“渝城1號”順利通過審定,這一成果讓核桃團隊在向政府、企業和林農推薦時,有了十足的底氣。
引進品種固然重要,但重慶本土豐富的優特資源更是潛力巨大。為摸清重慶核桃資源的“家底”,自2012年起,核桃團隊開啟了一場跨越山水的資源普查之旅。他們翻山越嶺,走遍城口、巫溪等大巴山深處的村村落落;遍訪村社林農,詳細收集每一條珍貴信息;不辭辛勞,記錄數據、采集核桃樹樣片、收集堅果樣本。
歷經多年努力,團隊踏遍重慶十余個有核桃分布的區縣,成功選出一大批核桃優異資源,多點建立了無性系試驗園和重慶市首個核桃種質資源庫。
2024年,城口的第一個無性系良種“渝露核桃”獲得審定。未來,還將有更多適合重慶的核桃良種陸續誕生,為重慶核桃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良種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李秀珍感慨地回憶道,“最初推廣時,老鄉們對新品種半信半疑,即便免費為他們進行高接換種,大家仍憂心忡忡。直到親眼見證‘渝城1號’嫁接后第二年碩果累累,產量大幅提升,村民們才紛紛主動要求更換良種。”
如今,“渝城1號”“渝露核桃”等良種已在城口、巫溪、彭水等地推廣種植40余萬畝,它們不僅掛滿枝頭,更成為了重慶及周邊區縣核桃產業的核心支柱,托起了萬千林農的增收夢。
翠綠的核桃掛滿枝頭。
科技領航
打造核桃產業新高地
有了良種,更要用科技為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在核桃核心示范園的建設中,核桃團隊堅持用科學技術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為了讓良種發揮最大效能,從土壤改良到樹形修剪,從肥水管理到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嚴格遵循標準化流程,將各項關鍵技術融入每一個生產環節。
此外,示范園還成為新技術、新方法的“練兵場”。團隊將試驗集成的新技術應用到示范基地,在關鍵季節開展培訓,并將成熟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周邊林農。
“以前種核桃全憑經驗,有了示范園,我們就經常到那里跟著學技術,然后把技術用到自己的園子里。現在不僅產量提高了,管理成本還降下來了!”來自城口縣高觀鎮渭溪村的何光順說道。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示范園不僅實現了畝產量顯著提升,更成為了輻射帶動周邊核桃產業升級的“科技樣板”。
自2015年以來,核桃團隊對核桃優良品種及其配套豐產栽培技術成果積極推進示范應用,已在重慶城口、巫溪、巫山、彭水及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建立“渝城1號”高產示范基地2.5萬余畝。其中,在城口縣高觀鎮雙竹村“渝城1號”高產示范基地,2019年每畝青果產量537千克,2020年每畝青果產量630千克,2021年每畝青果產量達到950千克,2022年達到豐產,每畝青果產量達到1500千克,畝產值超過4000元,產量和收益取得突破性進展。
彭水喬梓鄉長壽村的280畝核桃核心種植基地曾連續8年無收成,在經過高接換種和規范技術管護后,嫁接第二年便迎來轉機,每畝收獲青皮核桃180千克,折算干果為每畝收獲30千克,此后產量逐年遞增,現平均每畝可產干核桃150千克,為全市核桃低效林改造樹立了好樣板。
良種良法成果總推廣應用面積40余萬畝,推廣應用惠及林農40萬余人,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村民們在收集核桃。
服務下沉
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
良種和科技有了,如何讓它們真正走進林農的田間地頭?核桃團隊選擇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服務溫暖民心。他們組建技術推廣小組,深入城口、巫溪、彭水等山區,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培訓,內容涉及廣泛,從嫁接后的管護、整形修剪到病蟲害防治,從施肥管理到采收加工。
近十年來,李秀珍及團隊累計集中培訓500多場次,現場指導數千次,直接指導林農3萬余人次。他們用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務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在廣大核桃種植戶和各級組織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核桃栽培技術講解到老百姓愿意聽、聽得懂、愿意做的程度,獲得相關企業、各鄉鎮、村社和林農的高度認可,李秀珍被大家親切稱為“核桃媽媽”。
團隊還開通了線上答疑平臺,通過視頻連線、微信群等方式遠程指導,實時解決林農的問題。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李秀珍及團隊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在廣大核桃種植戶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從良種選育到科技賦能,從示范引領到技術推廣,核桃團隊用行動詮釋著“為民服務”的初心。這份堅守與奉獻,早已融入每一片山林、每一棵果木,凝聚成林業人特有的精神品格——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為青山綠、百姓富。
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精神,投身板栗、油茶、花椒等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中。他們將繼續扎根山林,用科技的力量、奉獻的情懷,在巴渝大地上書寫更多“一棵樹致富一方百姓”的精彩篇章,讓林業人的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上游新聞記者 王乙竹 重慶市林業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