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翁綺睿 教育科學出版社學術著作編輯部主任
嘉賓:田慧生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問:過去一年多來,您召集了國內一批課程教學專家,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情況進行了超大規模調研,并在調研基礎上,結合大量案例分析和文獻研究,撰寫、出版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和發展藍皮書》。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是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重點領域。2023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為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一步指明方向,部署實施課程方案轉化落地、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牽引、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五大行動,提出十四項舉措。兩年來,全國各地落實《行動方案》總體進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效?
田慧生:根據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全國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緊密配合,積極落實《行動方案》的改革要求,從總體上表現為,理念有認同,課改在行動,行動有進展,進展有亮點。具體而言,課程教學改革主要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效:第一,思政引領力不斷加強,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得到整體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第二,課程方案轉化有序推進。各省份教育行政部門積極落實主體責任,統籌規劃課程實施工作;學校主動制訂課程規劃,探索構建特色化課程育人體系;各地初步推進課程實施監測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監測體系。第三,素養導向教學改革亮點顯現。新課程理念廣泛傳播,教學設計呈現新樣態;育人方式迭代升級,學科實踐備受關注;學科融合意識基本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走向實踐。第四,科學教育整體推進。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完善各項制度,重視科學類學科教學的落實;科學教育裝備不斷加強,實驗教學逐漸走上規范化道路;政府、學校、家庭、社區等多主體聯動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推動科普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第五,數字賦能與專業支持持續發力。數字資源逐步豐富,國家教育智慧平臺影響廣泛;教師的數字技術使用意識明顯增強,人工智能在學校中得到初步應用;教師培訓確保了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教研活動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專業支持。第六,重要主題關鍵領域改革有序展開。課程教學改革有效調整了課程容量和難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學校和教師不斷探索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方式,從而更好地選拔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問:我國幅員遼闊,區域之間在基礎教育發展條件上存在一定差異,需因地制宜地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為更好地統籌改革工作,保障《行動方案》落地生效,各地實施了哪些配套性工作機制?調研中發現了哪些深入實施新課程的典型區域和學校?
田慧生:各地構建了系統性配套機制支撐新課程深化實施。一是形成了學校課程規劃持續改進機制。例如,上海依托課程監測和學業質量評估數據反饋,指導學校動態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內蒙古通過遴選實驗校開展分層培訓、協作研討及跟崗實踐,推動課程方案從經驗型1.0版迭代升級為優質4.0版,實現課程實施方案的科學化進階。二是形成了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例如,甘肅全面推進全省中小學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監測工作,上海構建了“市、區、校”三級數據反饋機制,通過平臺化的數據共享和逐層反饋,保證監測工作的效率和精準度,北京建立了基于數據循證的課程實施監測機制,安徽省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省級課程實施監測制度。三是建立了縱橫貫通的“省—市—校”多級聯動、深度教研機制,如北京、上海等地構建縱橫相通的教研聯動機制、市區校三級聯動機制。四是搭建了科學教育多主體協同育人平臺。例如,上海聯合市內的細胞學學會,推出面向中學教師的系列講座。湖北協同社會各類主體,搭建了與當地科技企業的合作橋梁。黑龍江通過高校與中小學結對合作,組建中小學環高校科學教育聯盟,并簽訂區域高校與中小學科學教育合作協議。五是形成了系統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北京形成了多領域融合培養模式,上海探索了“初高”銜接框架模式,湖北探索了拔尖創新人才的貫通式培養框架,內蒙古實施了“3+1+2”選課模式。
問: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育人方式變革。《行動方案》提出目標,到2027年,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教與學方式改革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目前學校育人方式改革有哪些突出亮點?還面臨哪些挑戰?
田慧生:新課改推動育人方式向實踐導向迭代升級,亮點在于學科實踐得到強化。首先,新課程理念得到廣泛傳播,教學設計呈現新氣象。其次,育人方式迭代升級,學科實踐備受關注。學習觀念不斷革新,注重參與實踐的具身學習;學習路徑有所創新,探索問題與項目引領的新樣態;學習情境得以創設,確保學生學習真實發生。第三,學科融合意識基本形成,跨學科主題學習走向實踐。各地“多級聯動、深度教研”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以綜合性主題為抓手,建構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框架;課堂教學以問題解決為路徑,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實踐創新。與此同時,育人方式改革也面臨著挑戰。課堂教學的知識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等特點依然鮮明,課堂教學由以教為主轉到以學為主、由知識導向轉到素養導向的整體轉型依然艱難,學習中心課堂尚未建立,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有待強化,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育人模式還未形成。教師對新課標相關的理論不理解、精神沒吃透、方法未掌握、技術不熟練是教學轉型的直接困難。
問: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還有哪些重點攻關領域?
田慧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系統性工程,還要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加大統籌力度,完善治理機制。明確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標準地位,構建適應于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戰略方向和戰略目標的改革體制,健全縱向行政執行與反饋機制及橫向部門聯動機制。第二,加強考試命題研究,深化評價改革。調整高考命題機制,加強命題研究,細化核心素養考核方式方法,強化命題考察。第三,構建專業支持體系,提高改革落地實效。強化教研隊伍建設,推動課改專家深度參與課程教學改革,深化校本教研實踐。第四,賦能改革主體,促進課程轉化實施。通過權力、培訓和資源三重賦能,提升學校課程改革自主權、教師實施能力及教學轉型條件。第五,聚焦課堂教學改革,推動育人方式變革。加強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研究,優化教材作為教師落實課程標準的媒介作用,完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落實體系。第六,強化數字技術運用,促進課程教學迭代升級。用好和優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豐富課程教學數字資源,建設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大數據智能體。
問:今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展望未來10年,請您談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
田慧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席卷而來,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任重道遠,這些都對深入推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戰略舉措的制定與實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來10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要辦好思政課,鍛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促進科學教育提質增效,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教育生態,推動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開發與共享,完善課程建設管理的體制機制,推動中國課程教學走向世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作者:翁綺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