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江西會昌縣堅持把 “務實、為民、清廉”的作風要求貫穿工作全過程,以查檔案溯源、找證據定責、“和事佬”調解三項創新舉措,成功化解一起跨越40年、涉及兩村的山林權屬糾紛,釋放爭議林地4余畝,為黨員干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寫下溫暖注腳。
檔案“把脈”尋癥結
“40年的積怨,根子上是歷史資料不清!必須把檔案‘挖’出來,把事實‘撈’清楚!”面對雙方各執一詞、原始憑證缺失的難題,一支由自然資源、檔案、司法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迅速成立,一頭扎進縣檔案館、鄉綜合檔案室,翻遍老地契和發證檔案,逐頁比對雙方20余份歷史證據材料。
“1983年的林權登記表上,這塊地的四至界址寫的是‘東至田埂、西至小溪’,而另一份1995年的補充協議卻表述為‘東至山脊、西至灌木林’。”這個偏差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通過進一步精準核查,工作組摸清了界址描述的演變歷程,發現該地塊是村民自管的村界“緩沖帶”。
為確保事實無死角,工作組又走訪了十余位知情老人?!爱斈陜申牱稚綍r大家都在場看著”“這片山一直‘兩邊管’”……口述與檔案的相互印證,徹底還原了歷史真相?!耙郧案刹颗侣闊拖∧唷?,現在用檔案說話,我們服!”會昌縣右水鄉大華村老支書鐘某感慨道。
“情”“理”兼施除心結
“老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里說‘林權爭議處理以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林權證為基礎’,就像咱們農村分家,老輩寫的地契就是依據……”調解現場,工作人員指著腳下的地塊用“鄉音土話”解讀法律條文。
為推動矛盾從“法理辨明”向“情感認同”轉化,工作組“趁熱打鐵”,創新“現場踏勘+方言普法”模式促進調解,先后6次帶著雙方走進山林,實地丈量界址、標記爭議點,并制作可視化圖表,將林地面積、林木價值、歷史收益等數據一一標注,讓群眾看明白“每一筆錢怎么算的”“為什么這么算”。
此外,工作組主動“換位思考”,充分考慮爭議地塊對兩村的傳統意義,將“尊重歷史習慣、兼顧現實需求”作為開展調解的基礎;針對部分群眾對政策的不理解,連續幾晚在村部“夜談”,泡上熱茶、拉起家常,用“干部多跑腿”換“群眾少煩心”。
和合為本促成效
“不能把矛盾留給子孫后代!”在4月17日的最后一場調解會上,兩村共10余名村民來到了現場,當事村民余某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在歷經20余次溝通協商后,雙方終于放下成見,握手言和,一份兼顧歷史與現實的調解協議就此達成:征地補償款歸鐘某所有,剩余林地所有權歸大華村茶溪小組,使用權和林木權屬歸余某,雙方共同維護林地生態。
目前,糾紛涉及的10萬余元征地補償款悉數到賬,相關權屬證件也均已重新印制頒發。歷時40年,這場涉及兩村、牽連村民和村集體利益的“老舊”糾紛最終成為過去。
從“老地契”到“調解書”、從“40年積怨”到“一片新綠”的變化,是會昌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群眾滿意度檢驗學習教育成色的真切實踐。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會昌縣聚焦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針對“舊案”“難案”“疑案”,建立“檔案核查+法治宣傳+鄉賢調解”的“三合一”機制,已成功化解類似歷史遺留問題12起。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將繼續踐行“務實、為民、清廉”要求,以這場山林糾紛的成功化解為契機,探索出一條‘用檔案溯源溯心、用法律明責明理、用鄉情暖心暖人’的歷史遺留問題化解路徑,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清風,真正吹進群眾心坎里?!睍h自然資源局山林糾紛調處辦公室主任王世景表示。(會昌縣 王富清 邱悅)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