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關稅大戰之后,雙方的關系逐漸走向緩和,一度曾傳出了特朗普要訪問中國的消息,正所謂三人成虎,甚至連特朗普的訪華時間以及訪華陣容都已經敲定了,但從目前中國方面給出的態度來看,特朗普的訪華之行可能要涼了。
因為中國明確表示沒有商量的余地,7個字體現出了堅決十二國等著收信函。
特朗普的訪華想法以及必要性
自從在中美的關稅較量之中,美國作出讓步之后,中美雙方的高層也算是坐在一張談判桌上進行了商討,最終在很多方面達成了一致,之后美國的表現也算不錯,除了取消原本不合理的關稅措施之外,還開放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限制。
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老牌強國,如今能夠在中國面前做出讓步,和關稅措施所造成的巨大問題有著必然聯系,美國多方面的緊急情況,讓他不得不考慮和中國改善關系。
首先是在經濟方面,美國本就是世界上第一的負債國家,而之前和中國方面在關稅領域的決裂,就意味著美國需要承擔更多更大的成本,因為中國即使出臺了同等的關稅反制,這就會直接造成美國的物價上漲,讓其經濟進一步被拖垮。
從政治上面來分析,由于美國的不合理關系政策,導致美方的許多企業在中國被列為風險名單,外部的合作關系進一步癱瘓,尤其是歐盟日韓等其他國家的關稅反制政策,讓美國各大洲幾乎都喪失了合作伙伴。
所以這些地區才群起而攻之,反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更重要的是在雙方進行洽談之后,中國的部分重要金屬依然沒有對美國開放出口,稀土就是其中之一,在中方嚴格了稀土的出口審查政策之后,美國的工業和航天事業直接被扼住了咽喉,發展一度陷入停滯狀態。
為了讓中國出口稀土的政策放寬,進一步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特朗普的訪華之行很有必要性,據說特朗普這一次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還組建了一個由美國企業高層組成的訪華集團。
本以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曾想,特朗普還沒有采取行動,中國就已經率先亮明了態度。
我國向來支持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往來,與互惠共贏,但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尊重中國的主權與基本利益,所以對于特朗普訪華的所謂積極準備,中國明確地給出了7個字進行回應,“中國就是要統一”,即特朗普必須公開澄清“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
言下之意就是美國必須公開承認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不僅是與我國建交的前提,也是當下與我國和平往來的重要準則之一,因為涉及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所以沒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如果以此為前提的話,那么特朗普訪華很有可能就要涼了。
特朗普的模糊戰術
我國之所以對美國會出現這樣一種堅決的態度,主要是因為對方反復無常的態度,以及和臺灣地區微妙的關系。
美國為了推行自己的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所以想要在亞洲同時實現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制裁,對中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臺灣問題的立場上,早在我國建國初期,美國的第七艦隊就已經試圖阻止我國解放臺灣。
而在后續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之中,美國方面對于臺灣的態度也變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大約半年之前,特朗普的第2任期之際,美國的國務院竟然直接修改了美臺關系的事實清單,原本關于“不支持臺獨”這種表明立場的話語竟然直接被刪除。
并且沒過多久就傳來了臺灣當局與美國商討軍事物資收購的消息,甚至還包括了岸防巡航導彈系統以及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大約介乎于70億到100億美元之間。
這件事情讓中美之間的關系迅速惡化,因為美國此次對臺灣出售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無論是巡洋導彈還是多管火箭,實際上都是為了應對大陸。
所以美國的這種做法是想通過臺灣來牽制中國,甚至不惜在領土主權這種核心利益問題上和中國針鋒相對,對于這種無恥的行徑,美國務院的相關發言人竟表示“美國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這種說法未免太過于荒謬。
而且這不僅僅是美國高層的態度,從另一方面來看,包括總統特朗普在內的美國諸多政客都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競爭對手,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前,他就在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并且在上臺之后在多方面進行針對,這也就注定了特朗普在臺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
因為美國上下普遍都認為,臺灣作為制約對華戰略的棋子,擁有無可替代的地緣價值和戰略價值,其次,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如果僅通過科技競爭來制約,中國顯然已經無法實現了,畢竟目前中國大陸的科技領域正在不斷突圍發展。
美國目前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臺灣半導體產業來限制中國的先進芯片制造業。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和臺灣當局的領導人賴清德勾結,利用其臺獨的心理,未必利用臺積電產能轉移,不僅讓出了董事的席位,還交出了先進的支撐技術,雙方利用極端無恥的手段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逐漸被美國挖空,這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
特朗普上臺之后對于臺灣的手段愈演愈烈,已經從最初的臺灣臺演變到了臺灣陷阱。
尤其是特朗普經常通過臺灣問題對華實施戰略阻斷,甚至利用臺灣對中國大陸進行各種資源的消耗,有直接拖垮中國的打算,為此甚至不惜采取軍事手段。
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后,很快開始做出鞏固美國曾經建立的第一島鏈,帶著自己的爪牙國家頻繁活躍在臺海地區,比如在菲律賓修建軍事港口,在韓國部署導彈,和澳大利亞密謀大型艦艇的打擊等做法,無一不是在臺灣問題上動手腳。
在第一島鏈問題上,臺灣一直處于中樞的位置,直接關系到美國是否能維持自己在西太平洋海岸的霸權,所以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后,臺海爭端四起,軍事演習時常出現,中美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甚至已經有人作出了軍事沖突的猜想。
只不過后來美國所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讓中美兩國把矛盾從軍事逐漸轉移到了經濟上,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關稅問題上的雙方和談,能夠讓中美之間在軍事上的對峙以及臺灣問題上的分歧徹底化解。
尤其是當今的國際大變局正在持續,臺灣問題變得更加敏感,如果美國依然無法端正自己的態度,在臺灣問題的立場上不清不楚,那么雙方爆發軍事沖突也是很有可能的。
如此一來,無論是他訪華還是帶著精英團隊來所謀求的合作,都根本不可能實現,中國不可能對一個破壞自己領土主權,以及將來很有可能成為敵人的國家產生合作,因為雙方之間已經出現了根本利益上的沖突。
甚至在雙方已經解決關稅問題之后,美國政府依然在持續挑動臺灣問題,甚至一度通過一些無良媒體將臺灣地區炒作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這種無恥的做法已經基本讓中國對特朗普政府失去了信任。
所以在短期之內,甚至是特朗普及美國明確其對臺灣的態度之前,中國或許是不會接受其訪問的。
靜靜等待信函的12國
而就在這種不死不休的狀態之下,特朗普政府依然在給自己爭取最后的談判余地,那就是給12個國家下達了最后通牒,在沒有公開具體名單的情況下,繼續對他們加征高達70%的關稅,在中國看來,這只不過是特朗普政府的一場心理戰。
不難猜出,美國所針對的這12個國家大都是中國的密切合作伙伴,想通過這種方式對中國進行施壓,而在被下達最后通牒的12個國家之中,并沒有包含中國,就是想避免雙方鬧翻。
從最終生效的日期來看,特朗普定在了8月1日,這就說明他想在確定自己的訪華行程之前,壓上這個最后的籌碼。
只不過特朗普的這種做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中國不可能在關于臺灣的任何問題上作出讓步。
美國想要正常進行國事訪問,不是沒有可能,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其次就是要切斷與臺灣地區之間的任何不正當聯系,包括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以及政治挑釁等等。
至于所謂的12國最后通牒,中國根本就不在乎,因為臺灣問題是根本底線,連這一點都不能做到,雙方就不可能達成一致。
所以說特朗普還是低估了中國的魄力和決心,想要用曾經用過的關稅手段,迫使中國妥協,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
參考文獻
[1]張若.臺積電技術移美,島內一片反對聲[N].環球時報,2025-02-26(010)
.DOI:10.28378/n.cnki.nhqsb.2025.001047.
[2]陳文玲.特朗普第二任期對華戰略與政策走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5,(09)
:95-107.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14.
[3]朱衛東.透視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美關系與臺灣問題[J].臺灣研究,2025,(01)
:1-8.DOI:10.13818/j.cnki.twyj.2025.01.0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