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結束后,西方媒體迅速鋪開戰果宣傳,將這次打擊塑造成一次“高效清除威脅”的勝利行動。
然而,短短數日之后,各種線索和事實浮出水面,戰爭的真實面貌遠比外界一開始看到的復雜得多。
以色列疑似傷亡嚴重,伊朗可能才是大贏家。
以色列情況
最初,以美兩國聯合出動了7架B-2隱形轟炸機、大量戰斧導彈及高精度鉆地彈,目標鎖定伊朗在福爾多、阿拉克等地的地下核設施。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甚至宣稱,這一行動“削弱了伊朗核能力十年以上”。然而,來自衛星圖像、情報泄露以及伊朗官方的多重信息表明,核項目并未被徹底摧毀。
相關地堡結構依舊完整,關鍵設備幾乎未受影響,濃縮鈾也早已在戰前轉移,完全避開了美軍打擊范圍。
一名美國情報官員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導彈可能沒有穿透那些數十米深的加固結構。
而更令人尷尬的是,伊朗在戰爭結束后明確表示其核計劃仍在繼續,并未因這次襲擊而中斷,反而加快了濃縮鈾提煉的進度。
特朗普政府對外一再強調“行動成功”,卻始終回避媒體對核打擊效果的具體提問。
當媒體曝光攻擊無效的可能性時,特朗普怒斥記者為“叛國者”,試圖借情緒掩蓋漏洞。
比軍事層面的疑點更嚴重的,是以色列試圖掩蓋的重大人員傷亡與防御失效。
戰后不久,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伊朗的導彈襲擊精準命中了以色列境內五處軍事要地,包括空軍基地與情報指揮中心。
而隨后流出的數據顯示,以方在短短12天內損失慘重——1226人死亡,其中超過800人為軍人和安全官員,數十名高級將領和科學家殞命,遠遠超過官方公布的“30人傷亡”說法。
民間的憤怒迅速升溫。特拉維夫爆發大規模抗議,民眾質疑政府隱瞞事實、拖延停火只為政治目的。
一些退伍軍人組織直接將矛頭指向內塔尼亞胡,認為他“為了掩蓋司法調查危機,不惜將國家拖入一場無法贏得的戰爭”。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選擇出訪美國,顯然有借外部支持穩定內部的政治考量。
伊朗在此次沖突中的反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水平。
其“法塔赫-2”型高超音速導彈以15馬赫速度突破以色列防空體系,使曾被神化的“鐵穹”系統首次顯露破綻。而更具戰術智慧的是,伊朗采用“廉價無人機誘襲+高端導彈突防”的組合方式,大量消耗以色列攔截系統,使對手在成本與效率上陷入被動。
據戰后統計,以色列僅一天的攔截成本就突破1.2億美元,而伊朗的攻擊成本不到其十分之一。
最大贏家
除本土打擊外,伊朗還激活區域盟友支援作戰。胡塞武裝對以色列本·古里安機場發動多次打擊,造成航班中斷和城市警報拉響。
美國方面雖然是以色列最堅實的盟友,但在面對胡塞武裝的持續攻擊時選擇了沉默,一方面是出于與胡塞達成的停火協議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對伊朗區域聯動能力的現實承認。
戰爭進入第十天后,局勢出現重大轉折。
伊朗通過第三國向美方“通風報信”,說明即將發動新一輪打擊。美國迅速撤離部分軍事資產,隨后伊朗對美軍基地實施象征性打擊,僅有一枚導彈疑似落地,其余皆被攔截。
雙方演出了一出“低烈度打擊+高烈度表態”的戲碼,為停火鋪路。
這種精心安排的外交節奏,充分體現了各方意圖——美國不愿深陷戰局,以色列急于脫身,伊朗則希望保留籌碼而非全面攤牌。
最終的停火并未解決任何根本問題,只是將危機推向下一個拐點。各方都宣稱“勝利”,實則都未能實現最初設定的戰略目標。
美國打了大半場戲,卻只收獲了軍火訂單和一場短暫的輿論風暴。以色列雖然打擊了部分伊朗目標,但卻在軍事、民意和國際形象上損失慘重。
伊朗在保住核項目的同時,展現了反擊能力,也鞏固了其在“抵抗陣線”中的領導地位。
如果從全球視角審視,本輪沖突真正的“贏家”,恐怕并非美以伊三方之中任何一方,而是處于外圍的地緣大國——俄羅斯。
在美國全力維持中東局勢穩定之際,其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明顯減弱,為俄方在東歐戰場提供了戰略窗口。
此外,伊朗日后若進一步倒向俄羅斯,也將加劇中東陣營對立,俄國將在地緣棋盤中獲得更大施展空間。
然而,在這場復雜而短暫的戰爭中,最深的創傷并不在軍政層,而在無聲的大眾。
據聯合國統計,超過5000名平民在戰火中傷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加沙與特拉維夫的廢墟中,不是敵人,而是普通家庭的生活被徹底摧毀。當政治人物在鏡頭前爭奪“勝利話語權”時,廢墟中的哭泣從未傳出。
12天的沖突以一種被粉飾的方式畫上句號,但其后遺癥卻注定長期存在。
每一枚導彈都不僅擊穿建筑,也撕裂信任;
每一場宣傳戰的背后,都藏著無數被忽略的生命。在這個越來越擅長“包裝戰爭”的時代,也許我們更應該警惕的,不是沖突本身,而是那些讓人相信戰爭可以“沒有失敗者”的謊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