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訪問朝鮮期間表示:“朝鮮早在以色列和美國襲擊伊朗之前,就得出了正確的戰略結論。”
而朝鮮這邊,早在2016年就完成了首次氫彈試驗,到2025年已經進行了8次核試驗,手里攥著射程15000公里的火星17洲際導彈,彈頭能直接砸到白宮草坪上。
這種狠勁,讓美日韓再怎么搞聯合軍演都得掂量后果。就說2025年7月11日那次演習,美日韓出動B-52H戰略轟炸機在半島周邊晃悠,結果朝鮮國防省當天就發聲明警告,直接把美韓的“挑釁”定性為“加速軍事對抗的火藥桶”。
朝鮮很清楚,自己手里的核武器就是保命符——你炸我一個據點,我能讓你整個國家陪葬,這種恐怖平衡讓任何軍事冒險都變得得不償失。
對比伊朗,伊朗2025年6月那場空襲堪稱災難。以色列以“伊朗濃縮鈾夠造核彈”為由,出動728架無人機和13枚導彈,對納坦茲核設施、德黑蘭革命衛隊總部等數十個目標發動飽和打擊,直接造成110人死亡,連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都在襲擊中腿部受傷。
但誰也沒想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5月31日的報告里,明明伊朗只有408.6千克豐度60%的濃縮鈾,遠沒達到武器級標準,卻被西方國家塞進“模棱兩可的負面措辭”,生生給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遞了刀子。
這里面最關鍵的區別,在于朝鮮把核能力當成了“戰略底牌”,而伊朗一直把核計劃當“談判籌碼”。
朝鮮從1994年《朝美核框架協議》破裂后,就鐵了心走擁核道路,2006年第一次核試驗后更是徹底關閉談判大門。
反觀伊朗,2015年簽了伊核協議后老老實實限制鈾濃縮,結果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群,伊朗卻還幻想著通過談判挽回局面,直到2025年6月遭襲前還在和歐洲國家討論重啟協議。
地緣政治的現實更讓伊朗雪上加霜。朝鮮背靠中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明確規定一方受攻擊另一方要全力援助,俄羅斯甚至公開駁斥美國對朝伊軍售的指控,稱其為“每天編造的十個故事之一”。
而伊朗和俄羅斯2025年4月剛簽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普京親口承認“不含實質防務承諾”,簡單來說就是“你挨打我聲援,動手就算了”。
這種差別待遇,讓伊朗在遭受以色列空襲時,只能靠自己的“流星”導彈和無人機反擊,卻連S-400防空系統都因為擔心技術依賴而不敢放手引進。
國際機構在這兩個國家的問題上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嘴臉。IAEA對朝鮮的核試驗基本睜只眼閉只眼,反正制裁也沒用;但對伊朗卻緊盯著那點濃縮鈾不放,甚至被曝與以色列情報部門“密切協調”,把監督機構變成了軍事行動的幫兇。
聯合國安理會更是雙重標準——對朝鮮的制裁決議一籮筐,對以色列襲擊伊朗卻連個譴責聲明都難產。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操作,徹底暴露了多邊機制在強權面前的軟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