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6年出發到今年,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創立的專業報道品牌實踐項目——“記錄中國”已走過十年。經過十年的培育,“記錄中國”已成為主流媒體賦能名校社會實踐的知名IP。
2025年“記錄中國”的主題是:“城市不打烊:高質量發展活力密碼。”澎湃新聞記者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師生將實地探訪上海、重慶、江蘇蘇州、安徽合肥、湖南長沙、四川成都、廣東廣州等地,走進這些在晝夜交替中始終散發勃勃生機的城市,破解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密碼。
今天刊發的是來自“記錄中國”上海線的報道《夜市里的“朋克養生”:年輕人到酒館看中醫》,講述的是一群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上海楊浦區大學路創業的故事,他們將中醫融入年輕人的夜生活,重構年輕人與夜市、中醫的連接方式。
調酒師在“懸壺濟世”的匾額下調酒。本文圖片均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團隊拍攝
盛夏七月的一天,上海楊浦區大學路白日的暑氣尚未散去,街燈亮起,又迎來了夜市的喧囂,年輕人陸陸續續走進一眾餐飲店、小酒館。
在這條街上,有一家近期新開的中醫主題的清吧成了夜市里獨特的存在——小店門口懸掛著暖黃燈箱,店內脈枕與吧臺、藥柜與酒架“跨界”融合。穿白大褂的年輕醫師指尖正輕按在客人腕間,凝神屏息。幾步之外,調酒師手握酒杯,冰塊撞擊聲清脆,甘草、陳皮與藥酒在壺壁內激蕩出琥珀色的漩渦。
“店內用的是藥食同源的藥材,將中醫和酒結合起來并不是噱頭。我們想讓大家一邊休閑娛樂,一邊能夠了解中醫藥文化,關注自己身體的健康問題。”店主周星星說。
這家由幾位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創業開的清吧,以年輕顧客居多。在這個不足二百平方米的空間里,中醫藥與酒精散發的味道混為一體,杯盞交錯間,重構著年輕人與夜市、中醫的連接方式。
中醫融入年輕人的夜生活
“您舌紅苔薄,最近是不是熬夜多?情緒波動大嗎?”李薇收回搭脈的手指,取過一張素箋,寫上養生建議。她是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研究生,店里另外還有兩位兼職醫師。這里的每一位醫師都有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平時會在醫院實習,晚上到中醫酒館兼職。
這些手寫處方箋,像接力棒一樣被遞到調酒師手中。吧臺后那面標有“懸壺濟世”的深木色藥柜,數十個精致的小抽屜整齊排列,在柔和的射燈下,標著“茯苓”“黃芪”等藥材的銅牌泛著溫潤古意。拉開抽屜,草藥的獨特馨香瞬間彌漫開來。
周星星說,開一家中醫主題的清吧,將中醫和酒結合起來并不是噱頭。“在中醫藥文化里面,適宜濃度的酒精,比如說黃酒或白酒,其實很適合作為藥引,可以使中藥飲片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此外,中藥的養生茶有安神助眠的效果,如酸棗仁百合茯苓湯等。這些老祖宗的智慧,為什么不能放進年輕人的夜生活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公布。
周星星介紹,因為非醫療機構是不可以使用藥物的,所以店內用的是藥食同源的藥材,養生酒都是用藥食同源中草藥調配的。
今年是周星星創業的第四年,他從高中就開始自學中醫相關的知識,懷著對中醫的興趣和熱愛報考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這位同樣還在攻讀中醫學的年輕人,是這場跨界的主推手。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師兄一起創業,把課堂上的藥學知識和望聞問切的本事,搬進了大學路霓虹燈閃爍的夜生活里。
兼職醫師給顧客寫處方箋
不跟風的“朋克養生”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夜經濟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22.54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50.25萬億元。由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5中國城市夜經濟指數”顯示,上海連續5年保持夜經濟指數的全國第一。2024年上海的夜間活躍出行人次403萬,酒吧數量2906家,夜間燈光覆蓋全市75%的面積。
開店前,周星星琢磨過市場的需求——年輕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6點到凌晨普遍活躍,他們既有社交的需求,也有養生看病的需要,但傳統中醫館此時基本關門,可以在夜市里用“中醫+酒”走近他們。
“我們想利用好夜間的空隙,因為白天很多人都很忙,大家沒有時間去看中醫,也沒有時間去了解自身的亞健康問題。”周星星將診臺嵌入夜間休閑場景,“不如趁著晚上大家放松休息的時間,讓大家一邊休閑娛樂,一邊能夠了解中醫藥文化,關注自己身體的健康問題。”
《Z世代健康消費趨勢報告》顯示,Z世代(指的是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群)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62.6%的受訪者表示比以往更加關注自身健康。這種健康意識的覺醒,不僅源于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與社會發展、健康焦慮向青年群體蔓延密切相關。
上述報告顯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Z世代面臨著職場與學習的雙重壓力,精力管理成為關鍵議題。超四成Z世代在職場或學習中精力不濟,他們開啟碎片式自救,成為“打工回血黨”與“職場復蘇派”。為滿足這一需求,高效便捷的能量補充產品備受青睞。同時,緩解疲勞、改善睡眠的產品也不可或缺。
“一邊放縱,一邊彌補”——不少年輕人調侃自己的“朋克養生”法則,也由此催生出一些針對年輕群體的養生產品。
2024年,中藥奶茶風靡之時,周星星敏銳地覺察到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問題。“滿大街都是中藥茶飲、養生飲品,但大多數店員自己都說不清這杯東西泡多久才真有效果,客人更喝得稀里糊涂,感覺沒效果自然復購率低。”
主打“養生”的網紅奶茶店復購率普遍低迷,熱度來得快,去得更快,短短幾個月內一批中藥茶飲店就被曝出經營困難,只能無奈閉店。
周星星介紹,自己開店的核心邏輯是要讓年輕人“喝得懂”,而不是跟風打卡式的“朋克養生”。針對每一款定制藥酒,他要求店員介紹其中使用的草藥,讓顧客更深刻了解中醫藥的文化,以及通過中醫的視角對自己的身體有更清晰的認識。
店主周星星正在接受“記錄中國”團隊采訪
推動中醫年輕化
周星星開的酒館選在非沿街十六樓,他想控制客流,而不是讓消費者為噱頭買單,“我們怕爆單,怕服務跟不上,砸了中醫藥的牌子”。
創業期間,這位還在校園和店鋪間兩頭奔波的“學生老板”,又要顧學業又要盯店鋪。一次“爆單”帶來的教訓讓他印象深刻。
面積不大的店鋪承載量有限,人一旦多起來,客人只得在外排隊等候,服務體驗自然受到影響。之前有等了許久才拿到酒、卻無人為他講解方子的客人,憤而留下評價:“搞什么噱頭?喝得莫名其妙!”
“那一行字,比看到當月虧損還難受。”周星星說。對他而言,客人花了錢和時間,卻沒嘗出、沒理解杯中的中藥用途,是比虧本更徹底的失敗。
為此,他立下店規:不僅是醫師,每一位調酒師,甚至負責送酒水的服務員,都必須系統學習基礎中藥知識,熟記常用藥材的性味功效。他要求,如果客人對藥味敏感或覺得口感不適,吧臺必須根據顧客要求重新調配。
兼職醫師寫的處方箋
如今,酒館正在嘗試更多新可能:計劃開發更多養生酒的搭配,如桂圓搭配威士忌、黃芪片搭配龍舌蘭等;計劃開展中醫藥相關的活動,如桌游沙龍、中醫香囊制作活動等。這些探索暗含著野心——他們不僅要做夜經濟消費的新嘗試,更想成為中醫年輕化的推廣者。
在這群大學生創業者構想的未來里,深夜酒館不再是“宿醉”的代名詞,而是成為都市人療愈身心的新型空間。年輕人在這座不夜城,可以于微醺與清醒之間,與自己達成短暫的和解。
“大學路這條街,安慰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周星星說。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海報設計 祝碧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