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曹宇悅 趙萌萌)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于7月3日公布的一則價格調整通知持續引發業內關注。此次調價的兩款藥品——注射用雙黃連和紅花注射液均為臨床常用藥,于第三批全國中成藥集采中選,此次降價幅度均超過30%。7月11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中藥藥劑學教授陸洋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官方未公布調價原因,但可能與同組產品間存在顯著價差有關。”
此次調價的注射用雙黃連(凍干,600mg/支)由黑龍江省松花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中選價從19.7元/支降至12.45元/支;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紅花注射液(20ml/支)則從74.98元/支下調至50.64元/支,調價后和同組產品相比,價差明顯縮小。
注射用雙黃連和紅花注射液的價格下降是否會影響產品質量?陸洋認為“可能性不大”。“注射劑與口服制劑不同,屬于高風險品種,企業在把控質量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因此,一方面企業在風險控制和成本核算方面會更為審慎,通常寧愿放棄中標也不會接受低于合理成本的報價。另一方面,集采價格評估過程中專家也會對藥品生產成本進行測算,保證藥品價格在合理區間。對企業而言,雖然短期銷售額可能受到一定影響,但知名品牌產品降價也有利于開拓市場,企業仍可通過銷量的增加維持利潤。”
同組中成藥存在較大價差的原因何在?
“原料藥材品質、生產工藝和品牌溢價都會導致同組中成藥價格不同,出現這類情況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陸洋介紹,首先,不同企業使用的原料藥材在品質和價格上差異巨大,優質、道地藥材與普通藥材的價格可能相差十倍不止;其次,企業在生產工藝方面的投入不同,自動化生產與手工炮制在生產成本和產品質量穩定性上存在差異;最后,是品牌溢價,對于一些根據經典名方制成的傳統高端成藥,患者更愿意選擇“老字號”的產品,而“老字號”“大企業”為了維持品牌形象也需要在成本上加大投入。
陸洋提到,目前集采會按照藥物的整體功效將相關藥物納入同組并進行價格比較,但復方中成藥和化學藥有很大差異。化學藥以合成原料為主,在原料成本方面差異不大。而不同的中成藥即使治療的是同一種病癥,由于具體藥方不同、選用的藥材不同,具體功效、適用人群和成本等方面也會存在較大差異。
中成藥獨家品種。曹子豪攝
對“同組中成藥價差較大”現象,如何進行合理干預
陸洋表示,采用何種干預方式應視藥品具體情況而定。“對于以現代工藝為核心、生產工藝較明確、原料相對簡單的藥品,例如此次降價的注射用雙黃連(小復方)和紅花注射液(單味中藥制劑),評審專家是可以通過價格測算預估出大致的生產成本的。因此,對于這類藥品,在保證質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目前的價格聯動機制,將同品種、同規格產品的價格盡量拉平。”
對于復雜復方成藥,陸洋建議基于“使用質量正常原料生產該藥的合理成本”估算出“保底價格”,在“保底價格”之上,企業可因其使用的道地藥材、先進生產工藝等申請合理加價。“不過,醫保體系無需承擔過度高昂的特定藥材費用,因此企業加價幅度也應受到限制,如最高報價不能超過保底價格的三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