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輝 , 鄒文娟 ,肖鳴 ,張莉 ,安瑞
摘要
【目的】探索我國老牌英文期刊在國際一流期刊建設大潮中,自立自強的改革創新之路。【方法】以Science Bulletin的10年創新發展為例,緊緊圍繞其根植中國、面向世界的初心和使命,回顧并總結其在改革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分析差距和挑戰,為加快打造國際一流期刊夯實基礎。【結果】通過卓有成效的實踐,Science Bulletin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取得跨越式發展,邁入國際綜合性期刊前5%行列。【結論】Science Bulletin 10年改革成功轉型,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探索了一條具有我國期刊發展特色的自立自強之路,其辦刊思路和策略可為我國一流期刊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Science Bulletin ; 科技期刊 ; 綜合性期刊 ; 自立自強 ; 國際一流 ; 出版實踐
“對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先生曾形象地總結了科技期刊工作在科研成果交流傳播及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流科技期刊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助力創新型國家戰略實施、構筑國際科技競爭優勢、提升科研學者在國際同行中的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全面推動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務科技強國建設。例如,2019年,中國科協等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行動計劃”),已經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效;2024年,在此基礎上繼續啟動了“卓越行動計劃”二期,旨在持續增強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科技期刊數量規模和學術影響力均呈現加速上升態勢。截至2023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增長至5211種,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期刊大國。然而,要邁進科技期刊強國之列,打造我國的世界一流期刊,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因此,在國家發展需求和全球科技期刊加速發展形勢下,加強對建成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實踐路徑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對如何建成國際一流科技期刊進行報道,但大多為近十幾年創辦的新刊。然而,近年創辦的新刊占我國期刊總量比例較低,我國現有相當一部分是創立時間較早的老刊。數量大、歷史久的“老”刊如何突破困境,自主改革創新,對我國整體建設一流期刊具有重要意義。
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英文版))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其前身為1966年創辦的《科學通報》外文版,發表多篇里程碑式論文,例如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青蒿素結構等,是我國科技期刊的優秀代表之一。長期以來,《科學通報》中文版與其英文版關系緊密,多數文章為對照發表。2014年,在主辦單位領導下,以《科學通報》為試點開啟了深化改革的舉措,分別設立中文版和英文版編委會,中、英文版從內容上和刊名上完全分開。同時決定,為更好地促進國際化發展,2015年開始,將英文版刊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變更為Science Bulletin(以下簡稱Sci Bull)。同時,由我國特有的旬刊改為國際通用的半月刊形式,明確定位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國際一流綜合性學術刊物”。更名10年來,在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推動下,編委會與編輯部攻堅克難,不懈努力,Sci Bull迎來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本文通過回顧和總結Sci Bull自2015年更名以來的改革舉措、取得成效及影響,旨在探索“老”刊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徑與策略,為增強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1 秉承解放思想、開放辦刊的理念,多措并舉改革創新
Sci Bull是我國最早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收錄的期刊之一。然而,20世紀末,在國際期刊的激烈競爭和評價等影響下,優秀稿源逐漸缺失,更名前的影響因子多年在1左右,收稿和發表稿件主要來源于國內研究團隊。自2015年更名以來,Sci Bull對標國際優秀綜合類期刊,以全球視野開放辦刊,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高效地推進了期刊的高質量和國際化發展。
1)質量是生命線,編委帶頭爭取“標桿”稿件引領高水平發展。
更名初期,作者對期刊還停留在之前的“老”印象上,自由投稿水平離發展目標相差較遠。編委會率先積極行動,從自身做起,宣傳介紹期刊,向期刊投稿高質量稿件,并且廣泛約稿,樹立期刊高標準,打造新形象。例如,2017年,編委邀約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團隊重要成果——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offer 14%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此研究取得了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的國際性突破。該文在“第四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中被評為優秀論文,截至2025年3月,已被引665次。同時,編委更多地放眼國際同行,成功邀約了超構光子學領域權威學者德國羅斯托克大學Alexander Szameit教授團隊、地球深部探測前沿科學家美國萊斯大學Cin-Ty Lee教授團隊、核物理理論奠基人波恩大學/尤里希研究中心Ulf-G. Meissner教授團隊等國際戰略科學家的重磅成果。隨著期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近幾年自由投稿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發表文章已由約稿為主轉變為以高質量自由投稿為主,形成良性循環。其間,ESI高被引文章從2016年的1篇,增加到目前的99篇(截至2025年3月)。
2)率先探索同行評議新機制,保證評審高效率和高質量。
隨著投稿量的大幅增加和期刊發展目標的變化,審稿判斷難度和復雜度不斷增加,編委會和編輯部在同行評議規則上大膽改革創新,率先探索“專家組雙盲初審+小同行深度評議”流程:編輯收到稿件后,將刪除作者信息的盲審版本送請2~3位專家進行初審;初審通過后,編委組織小同行外審進行深度評議;若初審不通過,編輯部將有助于提高稿件質量的意見或建議匿名反饋給作者。該流程不僅有效提升了審稿效率,更確保從源頭和流程上嚴格把控文章質量,做到對所有稿件,無論是約稿、編委稿件還是院士投稿,均一視同仁,嚴格篩選,堅決拒絕任何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稿件。同時,積極擴大海外評審專家的隊伍,引入更多國際專家參與審稿。對于重大科研成果開放“快速通道”,確保在質量過硬的前提下,實現快速審稿與發表。例如,2017年,編輯部收到北京大學王恩哥教授及其合作者關于米量級單晶石墨烯工業化制備的重大成果,僅用時4d完成從審稿到在線發表的全過程,最大程度為作者爭取了時間,保障了首發權。該文目前已經被引用531次(截至2025年3月),持續獲得國際關注。
3)搭建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彰顯綜合性期刊優勢和特色。
為充分發揮綜合性期刊的特色和優勢,推動學科交叉和跨學科領域學術交流,期刊多年來堅持組織品牌學術會議。2020年,在線學術會議和講座應勢而起,受到了科研人員的熱烈關注。期刊抓住機遇,與絡繹學術、科研云等合作舉辦多場線上“Science Bulletin 學術沙龍”,吸引多家直播平臺,觀眾累計超12萬人。2022—2023年,主辦或協辦 “數據驅動的新地學”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中國首屆穩態醫學學術會議、 “離子液體與低碳能源”前沿論壇等線下會議,為學術界提供更廣泛的思想碰撞與合作交流的機會。2024年,重磅推出品牌活動“科學通報 & Science Bulletin大講堂”,目前已成功舉辦8場,累計吸引超過23萬人次參與。系列活動旨在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術交流傳播平臺,獲得廣泛關注。
4)開拓國內外多元化傳播渠道,提升全球影響力。
期刊通過多元化傳播渠道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傳遞給全球科研界,提升國際影響力。編輯部通過國際郵件推送平臺,向國際同行精準推送虛擬專題。2016年,期刊創建微信公眾號“ScienceBulletin”,目前訂閱數突破3.3萬人,近3年累計閱讀近80萬次。短視頻時代的到來為宣傳工作帶來新機遇,編輯部迅速響應,與作者攜手,共同創作貼合新媒體生態的短視頻內容。2020年底,南京理工大學宋繼中團隊報道了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一項突破,編輯部聯系作者制作短視頻,作為“中國科學雜志社”視頻號開通發布的首條科研進展短視頻,作者獲得“2021中國新銳科技人物卓越影響獎”,該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黃河的前世今生”短視頻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2023年,編輯部開通X賬號,關注人數超千人,已推文650多篇,累計閱讀超過50萬次。2024年,Sci Bull入選“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體傳播百強榜單”“期刊海外新聞傳播次數Top10”和“期刊海外社媒傳播次數Top10”。
5)探索“頂刊+子刊”模式孵化新刊,全面加強服務能力。
作為《中國科學》雜志社期刊集群之一,Sci Bull辦刊團隊深化集群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創辦系列子刊。近年來,隨著醫學學科來稿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以及醫學發展進入智慧醫學時代,Sci Bull作為多學科綜合性期刊,定位和容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且多元化的發表需求。在此背景下,于2024年3月創辦綜合醫學英文子刊Medicine Plus,報道范圍涵蓋廣泛的醫學科學與技術領域,并致力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及成果轉化,已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首都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重點英文科技期刊項目。Sci Bull及Medicine Plus仍將通過與雜志社其他多種期刊共享辦刊資源、協同舉辦跨學科論壇、共建科研服務生態等方式,為投審稿、數據挖掘、知識服務等提供全流程支持,增強用戶黏性和服務能力,同時繼續探索創刊系列子刊。
6)10年銳意改革“老”刊成功轉型,量質齊升取得跨越式發展。
深化改革10年來,Sci Bull對標國際頂尖綜合性期刊,務實高效地推進高質量和國際化發展的一系列創新改革舉措,成功實現轉型,取得跨越式發展。2016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2019年和2024年分別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一期(2019—2023年)、二期(2024—2028年)領軍期刊。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被國際權威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MEDLINE收錄,進一步提高了生物醫學相關學科領域文章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縱觀10年期刊數據,收稿量總體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由2015年的約1200篇增至2024年的近5300篇,增長4倍多( 圖1 )。這一顯著增長一方面得益于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關注和投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多元化的組稿策略和優質的服務,提高了作者的投稿意愿。近年來,在持續提升學術品質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發文規模,進一步推進學術影響力與服務能力的雙重提升。 圖1 中近10年發表量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總發文量為2015年的1.8倍。
圖1 Sci Bull 年收稿量和發文量統計(2015—2024年)
Sci Bull錄用稿件的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高質量的稿件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的讀者和作者,形成了良性循環。期刊在ScienceDirect的年下載量快速增加,2024年下載量為2017年下載量的8.6倍 圖2(a) ,且50%以上的下載來源于海外。根據Web of Science統計數據,Sci Bull已發表文章的總被引頻次逐年遞增,2024年總被引頻次為2015年的114倍,達到165萬余次( 圖2(a) )。截至2025年3月24日,施引2024年度發表文章的作者覆蓋89個國家或地區,其中國際貢獻率近40%( 圖2(b) ),形成覆蓋全球的學術交流傳播平臺。《期刊引證報告》(JCR)的數據顯示,Sci Bull的影響因子從改革前的1.789增長到最新的18.8,目前位列全球134種綜合類SCI期刊第6位,居前5%行列。
圖2 Sci Bull被引情況和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更名10年,Sci Bull影響因子上漲至2015年的10倍;投稿量增長4倍;自由投稿比例由2015年的約47%增至2024年的近70%;國際稿件占比由2015年的約13%上升至2024年的近40%;2024年,海外下載超50%。以上數據充分表明期刊在學術界的認可度和關注度日益增強。
2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打造一流期刊,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在近10年的“突圍”之路中,Sci Bull作為中國的老牌期刊, 在承擔社會責任、助力科技進步與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Sci Bull堅持不懈打造國際一流綜合性期刊品牌,收到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主動投遞的代表我國頂尖水平的原創性成果,為我國科研人員第一時間爭奪話語權提供了平臺。例如,2021年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楊金龍院士與安虹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產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上實現了千萬核超大規模并行計算的題為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DGDFT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atoms using millions of cores on Sunway TaihuLight的原創論文。該文是計算化學高性能計算領域國內第一篇文章,對解決大型科學計算軟件“卡脖子”問題,對我國開發國產HPC KS-DFT軟件具有重要意義。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均對此作了重點報道。
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迅速擴大,吸引了多個國際組織(如高能物理合作組)的青睞。2022—2004年,LHCb國際合作組(19個國家的1400多名成員)、BELLE國際合作組(27個國家的1170名成員)和ATLAS合作組(30多個國家的5000多名成員)的成果相繼在Sci Bull上發表,大大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顯示度。除高能物理領域外,期刊發表多篇國際合作文章。這些合作不僅帶來頂級科研成果,還重塑了期刊的國際學術生態,更進一步促進了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交叉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日趨顯著。Sci Bull作為綜合性學術期刊,是前沿的交叉科學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例如,2025年發表的關于大語言模型用于糖尿病研究的題為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diabetes training: a prospective study的論文由國內外多學科專家團隊共同完成,為全球首個針對糖尿病培訓的大型語言模型檢測與前瞻性驗證的研究成果,發表后受到廣泛關注和報道。這些交叉前沿工作的發表,有力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以及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3 討論和展望
更名10年來,Sci Bull在稿件質量控制、科技傳播推廣、學術交流平臺搭建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如何更好地學習和借鑒國際一流期刊的發展經驗和辦刊策略,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加快建成國際一流科技期刊,需要進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通過對國內外同類期刊近年來的影響因子、年發文量及總被引頻次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我國綜合性期刊影響力建設成效顯著:Sci Bull等國內綜合性期刊的影響因子、發文量和總被引數據呈現上升態勢( 圖3 )。但是,與世界一流期刊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圖3 部分綜合性期刊對比
注:圖(a)數據來源于JCR;圖(b)~圖(d)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由于部分期刊創刊時間晚于2015年或未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集收錄,部分期刊相關數據缺失,未被展示。
1)發文量較少。我國綜合性期刊年均載文量普遍低于600篇,僅為Nature、Science等世界一流期刊的2%~23%( 圖3(b) ),表明稿源儲備與報道規模尚待突破。
2)高被引論文比例較低。Nature、Science的高被引比例分別為9.2%和7.2%,而我國期刊高被引比例在2.6%~4.2%這個較低的范圍內( 圖3(c) ),表明我國期刊吸納優質論文資源的能力不足。
3)總被引頻次存在量級差。我國綜合性期刊與國際一流同類型期刊文章的總被引頻次有量級上的差別( 圖3(d) )。可以看出,國外綜合性期刊的總被引頻次為14萬~92萬次,而我國綜合性期刊的總被引頻次普遍低于2萬次,表明期刊論文影響力和學術傳播力方面的欠缺。
圖3 中的指標表現出的明顯差距不僅揭示了我國期刊影響力方面的不足,也指明我國期刊未來需要努力發展的方向和提升的重點。面對這些挑戰和不足,我國科技期刊應該逐步向“效能提升”轉型。未來,在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建設過程中,我國還需要在宏觀政策引導、集群化辦刊、打造國際化數字平臺和建設辦刊人才隊伍等方面下大力氣,加快發展。
4 結束語
作為一流期刊建設的“排頭兵”,Sci Bull將持續為科學家構筑高水平的第一時間發聲平臺,提升我國在全球關鍵科技領域的學術地位與話語權,特別是在交叉學科與跨學科領域,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助力成果轉化,引領科技創新,加快建成國際一流期刊,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支撐。未來,期待我國的國際科技期刊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不斷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全球范圍內的頂尖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為全球的科技進步和繁榮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致謝
感謝《中國科學》雜志社學術總監任勝利編審在稿件撰寫、修改過程中給予寶貴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略)
本文引用格式
劉麗輝, 鄒文娟, 肖鳴, 張莉, 安瑞. 邁向國際一流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的10年改革與創新實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6): 701-706. DOI: 10.11946/cjstp.202504010307
LIU Lihui, ZOU Wenjuan, XIAO Ming, ZHANG Li, AN Rui. Striving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top-notch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A decad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cience Bulletin[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25, 36(6): 701-706. DOI: 10.11946/cjstp.202504010307
?誠邀參加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