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澤
住房研究的探索與轉型
作者 |吳開澤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原文 |
拙作《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鄉城流動人口住房選擇變遷及其影響機制》發表于《社會學研究》2025年第3期。論文從確定選題到發表歷時五年多,感謝匿審專家嚴謹專業的意見,感謝編輯部專家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細致的工作。科研和寫作是學者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在編輯部何鈞力老師邀請作者撰寫手記之際,我想正好趁機會梳理住房研究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選題與探索
我的求學專業、學術研究和論文發表多與住房領域相關。在中山大學讀博期間,我跟著劉祖云老師在市場轉型和社會分層的學術脈絡里研究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分層。2014—2019年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發表了6篇關于城市住房的論文,期間我覺得是時候將關注重點轉向流動人口的住房研究。2018年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農民工住房供應與保障機制研究”后,我計劃系統研究鄉城流動人口住房選擇變遷及其影響機制。研究對象轉變后遇到的困難比預想的要多。由于鄉城流動人口沒有經歷過單位制和福利分房,這就需要構建新的理論框架并尋找新的理論對話;研究住房選擇變遷需要回溯性的住房史數據,尋找研究數據也面臨許多困難。
2020年前后,我想起讀博期間劉祖云老師常談起費孝通先生的著作和調研故事,我覺得從城鄉發展等宏觀角度研究鄉城流動人口住房變遷可能是一條行得通的途徑,于是大量閱讀梳理費孝通先生關于小城鎮和城鄉發展的專著和論文,也閱讀了李強、李培林、蔡昉和周飛舟等社會學和人口學家關于城鎮化和社會轉型的研究,以及周其仁和劉守英等經濟學家關于城鎮化的研究。基于這些經典研究,我從更宏觀的角度構建研究框架,著手撰寫一篇全面論述鄉城流動人口住房選擇變遷的定量論文。2021年寒暑假和2022年寒假,我從經濟發展動力轉軌、城鄉發展政策轉變和社會發展轉型三條主線梳理文獻資料,形成了一份近2萬字的初稿。此外,我與汪華、孫中偉和梁土坤等老師從2020年4月起籌備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開展流動人口問卷調查。原本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獲得流動人口的住房史數據,但由于問卷題目要兼顧各位老師的研究需求,在回溯性調研方面只能力求精簡。經過半年準備,我們從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采用網絡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收集了1800多份問卷,董慧玲和王文秀等同學協助我整理了調查數據。遺憾的是,調研數據支撐不了研究選題。在隨后1年多的時間里,基于數據的研究幾乎沒有進展。
二、撰寫與糾結
2022年下半年,我將目標轉向了國內各大公開數據。由于原本設想的論文需要有住房史、職業史、婚姻史和家庭史等信息,這樣的回溯性調查數據實在難找,只好降低要求查找重復截面數據。2023年初,我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中國社會狀況調查(Chinese Social Survey,簡稱CSS)數據每期都調查受訪家庭的住房信息,重新燃起希望把2011—2021年的CSS數據整合起來,嘗試用“年齡—時期—隊列”和事件史等縱貫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由于各期調查關注點的差異,我只整合了2011和2015年的調查數據做事件史分析,并在2023年暑假結束時完成了一篇3萬字的定量論文初稿。
論文寫作的疲憊使我亟需獲得同行專家的意見。2023年9月,我向栗林論壇投稿并成功入選,2023年10月在栗林論壇進行了論文匯報。與會師友認為論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切入點有新意,也提了很多修改建議。楊典老師提到宏觀的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與微觀的住房選擇沒能銜接好,經驗材料尚不能支撐前面的論述。董浩老師提到看到前半部分以為要寫一篇理論文章,讀了20多頁才發現是一篇定量論文。向靜林老師提出可以考慮改為理論文章,支撐材料既可以是調查數據也可以是文獻資料。這些意見給了我很多啟發,也讓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好的定量論文需要高質量的數據,這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另一方面,我一直認為寫理論文章的多是學養深厚的老師,自己對此沒有信心。在隨后的兩個月里,我對論文的修改方向一直猶豫不決。
三、轉型與困惑
2024年寒假,我刪除了論文的統計分析內容,決心把論文改成綜述類的理論文章。鄉城流動人口住房選擇變遷涉及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因素,各個學科的學者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復雜的概念體系。以往撰寫定量論文時涉及到的概念相對聚焦,但撰寫這篇論文時涉及到很多概念,三年前總結的三條主線似乎不能涵蓋這些概念。研究轉型產生的新問題讓我陷入了困惑,我也逐漸意識到需要對論文的主要概念進行界定和統一,以及把這些概念放在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變遷的研究框架內。
我帶著這些困惑繼續梳理文獻資料,集中精力理清邏輯主線、完善研究框架、清晰界定主要概念,通過反復修改語句以提升論證質量。2024年暑假正式向《社會學研究》投稿。此后,在第六屆住房政策研究工作坊等場合,梁玉成、熊萬勝、朱亞鵬和崔光燦等老師先后提了很多寶貴意見。我一邊持續修改論文一邊關注投稿系統的狀態變化。
四、修改與補課
幾個月后,我收到了外審意見。匿審專家肯定了論文選題和研究框架,但從機制分析、城鄉發展階段劃分和論證邏輯等方面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專家指出作者將主要精力放在宏大結構的構建,對流動人口住房選擇重視不夠,從而使論文存在研究目的不明確和理論對話不足等問題;專家還建議將研究框架簡化為“城鎮化戰略+城鄉關系轉型+流動人口住房選擇”。我根據專家意見修改研究框架、補充文獻資料、加強機制分析。為了讓我集中精力修改論文,我的愛人李瑩在工作之余承擔了家里日常事務,我得以在截止日期提交了滿是修改痕跡的修改稿和修改說明。
2025年初,編輯部返回了重評意見。兩位匿審專家從行文風格、關鍵概念、研究框架、問題意識、論證邏輯和經驗材料等方面提出大量寶貴意見,專家還建議“從研究框架圖出發,倒過來組織論證材料”。我根據重評意見補充文獻資料,重新界定并統一關鍵概念,精簡論述結構并重新繪制研究框架圖,在行文上重點圍繞住房選擇進行論述。經過努力修改,我按時將重評修改稿和修改說明返回給編輯部。
就在我以為可以松口氣的時候,編輯部提出了審稿意見。編輯部的意見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論文的學理性待提升、解釋機制的邏輯鏈條過長、城鄉發展階段階段劃分不夠合理。這三個意見比外審意見還難改,尤其城鄉發展階段調整的改動量太大,但編輯部提到的理由很充分,這又讓我陷入了自我懷疑。我一方面繼續廣泛閱讀相關經典文獻,這次“補課”使我對城鄉發展理論的學術脈絡和概念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根據專家意見重新繪制研究框架圖并調整篇章結構。經過兩個多星期日夜兼程的修改,我按時返回了修改稿和修改說明,看著整版修訂痕跡的修改稿,疲憊一掃而空。
圖1 根據編輯部審稿意見修改的研究框架圖
若干天后,編輯部又返回了新一輪審稿意見,社研編輯部老師們的專業嚴謹和實干高效再次讓我吃驚。編輯部認為鄉城流動人口住房選擇的影響因素中既有宏觀的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也有政府的政策,還有農民自己的考量,建議我建構涵蓋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分析框架,結合CSS數據分析住房選擇變遷。編輯部還強調要繼續補充微觀資料,討論宏觀機制邏輯鏈條不能太長。我根據審稿意見重新調整研究框架,補充微觀數據并加強住房選擇機制分析,在規定期限內向編輯部提交了近3萬字的論文修改稿。
圖2 根據編輯部意見修改定稿的研究框架圖
五、細改與心安
進入論文的編校階段,我根據編輯部提示繼續對文章進行修改和完善。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與責任編輯何鈞力老師一起對論文進行反復修改校對。編輯部老師近乎嚴苛的嚴謹讓我心生佩服,促使我對論文中的每一句話進行反復推敲,對每一條文獻和每一個數據進行反復校對。經過反復修改打磨,論文中概念的定義、語句的銜接、章節段落的過渡與總結等有了較大的改進。古人說“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編校階段精雕細琢的修改消除了我的糾結與困惑,讓我對學術有了更多敬畏,也讓自己更為心安。住房研究的探索經歷讓我重溫了鄉土中國等經典研究,理解了這些經典研究背后的積累與付出,讓我更深刻認識到一篇比較有價值的論文需要長時間思索和打磨。在長期的困惑和探索中寫出有點價值的文章,這也許就是科研人繼續前行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