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中美在經貿與戰略層面的較量愈發激烈。
當芯片、稀土及高科技領域的爭端尚未平息之際,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手,將矛頭指向中國企業對美農地投資。
以“國家安全”為借口,美國宣布全面禁止中企購置農地,并揚言要“收回”部分已轉讓土地。
特朗普到底想玩什么新花樣?
特朗普再炒中國威脅:農地成新靶點
特朗普一貫喜歡用“國家安全”作為工具,煽動民粹情緒,借此鞏固自身政治影響力。
此次限制中企購地政策便是典型體現。
表面上看,美方強調防范潛在安全風險,但仔細分析數據就會發現,中資在美國擁有的農地比例甚至不足0.0003%,根本談不上構成糧食安全威脅。
實際上,早在2023年,美國國會就曾圍繞中企靠近軍事基地購買土地展開辯論,并推動相關立法。
然而如今,特朗普政府卻將原本針對個別案例的局部監管,升級為全國范圍的系統性禁令,并特別聚焦“中國企業”,這顯然已經超越了正常審慎監管的范疇,暴露出強烈的政治操作動機。
特朗普此舉的政治意圖顯而易見。
他試圖在國內塑造“強硬對華”的形象,吸引保守派選民,尤其是在農業和制造業面臨外部競爭壓力較大的州。
這種做法旨在強化其競選連任期間“美國優先”的政治標簽,迎合部分民眾對外來影響的擔憂與排斥心理。
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還提出要審查并可能有條件地收回此前出售的土地。
此類強行干預私人產權交易、推翻已有合同的行為,嚴重動搖了美國所標榜的市場經濟與法治根基。
它一方面削弱國際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國內擁有大量土地的外資主要來自加拿大、荷蘭、日本等盟友,卻從未受到類似限制。
由此可見,此次針對中國的農地禁令并非基于普遍原則,而是有選擇性的排他性施壓手段。所謂“國家安全”只是表象,背后實則是政治投機與地緣博弈的延續。
美國的戰略焦慮顯現
特朗普的禁令不僅延續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戰場,更折射出深層次的戰略不安。
過去五年里,從限制中國企業收購高科技企業、封殺華為、中興參與通信基建,到如今直接限制土地投資,美國對中國的防范不斷升級。
所謂“國家安全”的邊界日益模糊,其本質是美方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沖擊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
美國幾乎將所有來自中國的資本流入都視為潛在“威脅源”,無論是在基礎設施、高科技還是農業領域。
這種全方位的排斥,并非理性評估的結果,而是源于對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深度恐懼。
尤其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綠色能源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拓展取得顯著成效,使美方感受到“軟實力”方面的壓力。
在芯片、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高地被中國逐步追趕甚至反超后,美方意識到僅靠科技封鎖已難以壓制中國發展。
于是,“限制投資路徑”成為其新的制衡方式。
此次農地禁令,正是對中國資本全球化布局進行圍堵的延伸,也是試圖營造一個“不歡迎中國”的市場氛圍,從而壓縮中國企業的國際空間。
這種“泛化安保主義”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頻繁變更政策、反復打擊外資信心,已引發多方憂慮。
近年來,不少國際資本開始轉向東南亞、拉美乃至中東地區尋求機會。
此番農地禁令或將成為又一負面信號,促使更多外資對美國保持觀望甚至回避態度。
美國內部也存在明顯分歧。農業大州的農場主普遍反對中企購地禁令。
因為許多中國企業是以市場價格購入土地,并為當地帶來就業與經濟需求。
一旦擴大適用范圍,不僅損害農民利益,還將加劇農產品出口困境。
若中企撤離,美國農業相關產業將失去重要客戶,對本地經濟造成重大沖擊。
歸根結底,美國從“技術封鎖”擴展至“資本歧視”的策略,反映出一個超級大國在全球權力結構變化中的集體焦慮。
當中國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崛起時,美國則困于昔日優勢的幻覺之中,不斷嘗試通過行政手段重塑秩序。
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合作才是破局之道
面對美方頻頻挑釁,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未被激進政策牽著走,而是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回應,展現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冷靜與克制。
中國并未因農地禁令采取對等報復措施,而是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與國際合作。
通過積極推動RCEP、中阿、中非、中拉等多邊機制,中國不斷擴大貿易伙伴網絡,實現更廣泛的資源與市場對接。
這種“以合作促穩定”的戰略有效緩解了外部打壓帶來的孤立效應。
同時,中國也在關鍵技術、基礎能源與農業科技等領域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以稀土為例,中國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磁體產能。
近期,商務部出臺出口限制措施,僅在無軍事用途前提下才批準放行,恰如其分地運用法律手段應對美方壓制。
本土芯片制造、農業育種與智能裝備行業,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推動下迅速發展,為突破西方技術壁壘奠定基礎。
中國并未因美方限制走向“脫鉤”,而是通過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吸引外資。
設立自由貿易港、優化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合作等一系列舉措,都在向世界釋放“穩定可靠”的信號。
在對待國際資本方面,中國始終秉持契約精神與市場原則,這種穩定性正是當前復雜國際環境中最稀缺的資產。
中方亦在中美關系上明確底線。
中國外交部多次指出,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都將動搖中美互信基礎。
中國也不乏反制能力——一旦美方破壞正常經貿往來,中國可在大豆、飛機、高科技產品等領域實施反擊,其效果絲毫不亞于對農地禁令的沖擊。
顯然,中美之間的博弈將是長期且復雜的。
但中國已展現出應對復雜局勢的能力——不沖動、不退讓、堅守原則、堅定信念,依靠戰略耐心贏得主動。
這種穩中求進的發展思路,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路徑。
結語
特朗普針對中國企業的農地禁令看似聲勢浩大,實則不過是美國內部焦慮情緒的又一次外溢。
美方企圖通過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發展,終將明白,封鎖與打壓無法阻擋一個人口達14億的大國崛起之路。
中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憑借強大的產業體系、完整的供應鏈以及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將持續吸引全球合作伙伴。
未來的全球競爭,不取決于強權壓制,而取決于規則與信任。
中美關系的天平終將回歸理性與公平,而非極端與霸道。
參考資料:
美政府揚言全面封殺中國購買農地,并考慮收回中國投資者已持有資產——2025-07-09·觀察者網
美方稱將限制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 外交部回應——2025-07-09·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