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征兵打中國,日本人以為只有幾千人報名,但結果有40萬人報名,最可悲的是,日本當初占領臺灣時就殺了幾十萬臺灣人,征服(打服)臺灣后,到了二戰(zhàn),臺灣人完全忘記了日本人殺戮自己的歷史,反而踴躍報名做“侵華日軍”,我們好好想想,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
翻開史料,1895年日本強占臺灣時,臺灣民眾的武裝反抗持續(xù)了多年,數(shù)十萬同胞倒在日軍的屠刀下,尤其是乙未戰(zhàn)爭,臺灣民主國的軍民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用血肉之軀筑起防線,單是正規(guī)軍就有14000人戰(zhàn)死,更別提那些自發(fā)參戰(zhàn)的義勇軍和無辜平民。
日軍登陸后燒殺搶掠,從北部的澳底到南部的六堆地區(qū),村村起火、戶戶哀鳴,整個寶島淪為人間煉獄。
可僅僅過了幾十年,到1942年日本在臺灣實施志愿兵制度時,第一回就有42萬多人爭搶1000個名額,相當于當時成年男性里每14人就有1人報名,還有人寫血書表決心,主動要求上戰(zhàn)場“殺敵”!
這種強烈反差的背后,其實隱藏著日本殖民教育體系對歷史記憶的刻意抹除!
自從日本非法占領臺灣后,就一直推行語言閹割,把日語定為“國語”,學校里漢語課全被砍掉,誰講閩南語、客家話就槍斃,誰敢不服從管理直接酷刑對待。到1944年,臺灣日語普及率高達70%,年輕人張嘴就是“はい”、“さようなら”,連罵娘都得用“馬鹿野郎”。
更可恨的是教材內容,歷史課講“日本是臺灣的恩人”,當年日軍在上海燒殺搶掠,教材里卻說“皇軍進城給百姓發(fā)糖”,把南京大屠殺寫成“日中親善交流”,地理課說“臺灣是日本的南大門”,連生物課都要教“吃納豆能增強大和民族體質”,在這種錯誤教育理念下長大的孩子,心思能正嗎?
為了徹底切斷臺灣人的文化根脈,日本還搞出“皇民化運動”,強制改日本名字、拆祖宗牌位、拜天照大神,甚至規(guī)定不改日本名的人不能當公務員、不能升學,更沒有飯吃。沒辦法,某些人為了一袋米,寧愿給自己起個“犬養(yǎng)太郎”的名字,你說可悲不可悲?
更狠的是教育體系的分層。日本孩子上“小學?!保瑢W的是數(shù)理化和武士道;臺灣孩子只能上“公學?!?,學的是種地、修鐵路,連考大學都有限制。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臺籍學生不到20%,而且大多學的是醫(yī)學、農(nóng)業(yè)這些“實用學科”,政治、法律根本不讓碰。這種“愚民政策”讓臺灣人既沒知識反抗,又對日本產(chǎn)生依賴,只能在他們的“統(tǒng)治”下老實生活。
而且,日本還擅長制造“虛假認同”。1938年成立“臺灣農(nóng)業(yè)義勇團”,說是去上海給日軍種菜,其實就是當免費勞動力。結果第一批招1000人,竟有2905人報名,為啥?因為當時臺灣警察月薪才30日元,去上海種菜能拿150日元,相當于現(xiàn)在月薪從3000漲到15000。在饑餓面前,有些人就忘了日本人當年怎么屠殺自己的親人。
更奇葩的是,這些義勇團回臺時,竟被當成“英雄”歡迎,敲鑼打鼓送錦旗,搞得跟凱旋的將軍似的。
在日軍里,臺籍士兵更是受盡歧視。他們被叫做“高砂義勇隊”,干的是最臟最累的活,吃的是最差的伙食。1944年攻打海南島時,日軍指揮官讓臺籍士兵站在河里當“人肉橋梁”,讓日本兵踩著他們的肩膀過河,等部隊過完,這些士兵的肩膀都磨得見骨。還有的被派去排雷、當炮灰,死亡率比日本兵高兩倍。
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爭著報名,因為在他們眼里,穿上日軍制服就能擺脫“二等公民”的身份,讓自己身價倍增。
日本用五十年時間,把臺灣變成了一個“文化殖民地”,讓一部分人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他們忘了自己的祖先是誰,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甚至忘了日本人曾對他們犯下的滔天罪行。這種扭曲的心理,讓人既憤怒又悲哀。
如今,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得不感嘆殖民教育的可怕。它就像一種慢性毒藥,一點點侵蝕人的靈魂,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淪為精神奴隸。那些踴躍報名當“侵華日軍”的臺灣人,不是天生的漢奸,而是被日本精心培育的“畸形兒”。
他們的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哀,也是整個民族的傷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記住這段歷史,警惕任何形式的文化侵略,不讓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