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旅順港秋風凜冽。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站在白玉山頂,手指那座高聳的彈頭形白塔,對陪同的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求:“拆掉這座日本塔,用它的石料在對面黃金山為沙俄將領建紀念碑!”
周恩來目光如炬,只一句回應便讓全場肅然。
此刻,這座浸透兩萬中國勞工血淚的塔,成了新中國外交捍衛主權的試金石。
殖民之塔:花崗巖下的白骨
1905年日俄戰爭落幕,日本取代沙俄侵占旅順。為美化侵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與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發起修建“表忠塔”。塔址選在戰略要地白玉山巔——此地原名西官山,因1881年李鴻章一句“既有黃金山,當有白玉山”得名,卻淪為殖民者宣揚武力的祭壇。
建塔工程于1907年6月啟動。日本從本土山口縣黑發島運來花崗巖,甚至打撈沉沒于旅順港的日軍閉塞船石料筑基。塔高66.8米,燭形塔尖實為280毫米榴彈炮彈造型,象征“軍魂長明”。兩萬名中國勞工被迫每日勞作16小時,30余人因高空墜亡或過勞致死。塔內273級螺旋鐵階由美國制造,登頂可俯瞰旅順全景,實為日軍炫耀軍事控制的瞭望臺。
1909年11月竣工典禮上,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題寫“表忠塔”匾額,東鄉平八郎親撰銘文。此后的四十年間,白玉山淪為日軍“圣地”:每月8日強迫中國學生參拜,春秋舉行招魂祭,日本皇室乘艦跨海主祭。正如關東軍檔案所載:“須使支-那青年忘卻祖國,唯知效忠天皇。”
主權之爭:周恩來舌戰赫魯曉夫
1954年9月,赫魯曉夫率團參加新中國五周年慶典,談判旅順蘇軍撤離問題。早在1950年,蘇聯本應依約歸還旅順,卻借朝鮮戰爭延長駐軍。此次赫魯曉夫雖承諾撤軍,卻突提附加條件:拆除白玉山塔,用其石材在黃金山修建沙俄太平洋艦隊司令馬卡洛夫紀念碑及日俄戰爭俄軍方尖碑。
周恩來當即嚴詞拒絕:“中國的領土,決不能再給任何外國侵略者豎牌立傳!”此言直刺歷史痛點——沙俄1898年強租旅順,日本1905年殖民大連,1945年雅爾塔密約又許蘇聯駐軍。三重侵略鏈條中,白玉山塔恰是樞紐見證。
赫魯曉夫未再堅持。次年5月蘇軍撤離,旅順徹底結束半世紀被占史。而塔身圍欄上太陽旗鐵藝,早在1949年已被改為五角星;塔內銘文鏟凈,唯留彈頭塔尖如利劍刺向蒼穹。
三次存亡:從“拆塔風波”到歷史教科書
白玉山塔曾三次面臨拆除危機。1953年赫魯曉夫要求被拒后,1966年“破四舊”風潮中,造反派持鎬砸塔,僅在塔身留下幾處白痕。最激烈爭議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部分民眾認為此塔是“民族恥辱柱”,聯名上書請求爆破;日本右翼卻以“保護文化遺產”為由施壓。最終旅順市政府拍板:保留原貌,但增建侵華罪證展廳。
展廳內陳列著建塔民工的破襖、鐵鎬及278名死難者名單(余者皆無名可考)。塔基暗藏更血腥記憶——1907年日本在白玉山北麓建“納骨祠”,將22723具日軍骨灰埋入地宮,1952年被中國政府徹底拆除。
無聲課堂:彈頭塔尖的世紀警醒
今日游客登塔時,常被一組數據震撼:塔高66.8米,正與日軍在旅順戰役中傷亡的66800人數字暗合。這種巧合似歷史無聲的嘲諷——侵略者本想彰顯“武運”,反成埋葬殖民野心的墓志銘。
2009年旅順全面對外開放,白玉山塔作為市級文保單位,被賦予新使命。當日本和平團體獻花時,工作人員遞上雙語說明書;曾有右翼分子在塔前舞旗,遭中日網民齊聲譴責:“在別人墓地跳舞,自然吃閉門羹!”
2018年檢修發現,炮彈形塔尖因海風侵蝕出現裂縫,北側裂痕深達數厘米。專家論證后決定:不替換原構件,僅以傳統工藝修補。正如大連文史專家所言:“傷痕本身便是歷史語言——它提醒人們,有些傷痛可以修復,但絕不能抹去。”
塔畔的旅順軍港戰艦列陣,汽笛聲穿云裂石。山海之間,這座百年巨塔如定海神針,將屈辱與尊嚴同時楔入大地。
【參考資料】:《旅順口志》《周恩來年譜(1949-1976)》《日本殖民統治大連四十年史》《蘇聯在旅順》《日俄戰爭史料集》《大連市文物志》《赫魯曉夫回憶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