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崔玉賢
編輯 | 丁廣勝
“這輪融資熱不是泡沫堆積,而是產業啟動的標志。”業內人士告訴網易科技。截止7月9日,2025年具身智能企業已經發生了82次投資事件,前5個月的融資額就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總和,達232億元。
網易科技通過梳理發現,融資輪次基本上集中在天使輪,Pre-A和A輪,融資規模都是上億元人民幣。有的企業甚至半年實現了2-3輪融資,比如松延動力、自變量、宇樹科技、星海圖等企業。
“擠破腦袋也要上桌牌”的盛況在具身智能賽道持續上演。2025年具身智能賽道可以說呈現出了“資本狂飆”的態勢。同時還有宇樹科技和智元機器人搶做具身智能第一股的故事。
網易科技《態度》欄目對話多位投資人,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了行業的一個轉變:機器人企業正從概念走向落地,從樣機到量產,到可規模交付的關鍵節點。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資本的加持和輔助。
但也有投資人坦言,不排除有些機構存在“FOMO”(錯失恐懼癥)情緒,擔心錯過行業β。
融資提速,機器人賽道資本狂飆
7月8日晚間突發的一則上市公告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讓整個具身智能賽道為之一振。稚暉君所在的具身智能公司智元機器人通過對A股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維新材的收購,有可能先于宇樹科技搶跑“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有評論說到“智元機器人這波成功上岸可以說是教科級的神級操作。”
一直聚焦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的某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向網易科技表示,智元之所以采取這樣“曲線”方式就是為了提高上市的確定性,爭搶具身智能“第一股”,避免第二個上市后,股價被對標。
智元機器人的這波操作確實出乎意料之外,在官方公告出來之前外界沒有一點風聲。當時業界都在盯著宇樹科技的上市操作。
今年5月底,宇樹科技更名,外界猜測宇樹科技完成股改,為IPO上市鋪路。隨后傳出宇樹科技將計劃于2025年底前遞交科創板IPO申請,首選A股,后擇機登陸港股。如果宇樹科技成功上市,無疑就是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對于這一傳聞,宇樹科技方面并未做出官方回應。然而,就在大家還整天揣度打聽宇樹科技何時IPO時,“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寶座就被智元機器人搶了過去。
來自業界人士透露給網易科技的消息稱,智元機器人應該還是會優先沖擊港股,暫時不會往這個“殼”里裝東西。此消息尚未得到智元機器人方面的證實。
不過,智元機器人官方稱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做出重大改變或調整的明確計劃,也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對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含出售、合并、與他人合資或合作)的明確計劃,或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大重組明確計劃。
網易科技發現,除了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上市提速的消息之外,近期,具身智能賽道融資消息也在不斷涌現。
IT桔子統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9日,2025年具身智能企業已經發生了82次投資事件。網易科技通過梳理發現,融資輪次基本上集中在天使輪,Pre-A和A輪,融資規模都是上億元人民幣。在這短短半年時間中,多家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宣布了新的融資進展,有的企業甚至半年實現了2-3輪融資,比如松延動力、自變量、宇樹科技、星海圖等企業。
據報道,2025年前5個月,具身智能賽道融資額232億元,已經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總和。從投資機構來看,有財務投資者,也有產業資本以及戰略投資者,整個具身智能賽道呈現出了一副資本狂飆的態勢,完全未出現“泡沫破裂”、“投資機構批量退出”的情況。
對于具身智能賽道的資本狂飆,浩數資本執行董事陳國平向網易科技提醒道,具身智能有兩個危險趨勢,一是只關注國內市場,二是用力過猛,關注客戶需求解決能力強,面向通用垂直行業能力弱,很容易變成新的自動化設備公司。
從看熱鬧到看實力
從數據上看,具身智能賽道從去年到今年,投融資事件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如今的集中爆發,一方面是企業融資后把控的宣發節奏,在關注比較高的時間點扎堆宣布;另外,也可以看到這個賽道的投資出現了向細分方向和頭部集聚的特點。
“越優秀越受追捧(爭搶份額的現象頻頻發生),越多投資人追捧融資成功的可能性越高。”某投資機構負責人向網易科技表示。
而之所以出現資本的涌現,浩數資本與首程控股均向網易科技表示,這是具身智能產業加速發展的結果。
浩數資本投資總監蒲欣雨向網易科技表示,具身智能企業逐步進入“從概念到落地,從樣機到量產”的關鍵節點。開拓落地應用場景與突破量產瓶頸是實現商業邏輯閉環的核心步驟,這個過程中需要資本加持輔助,才能在行業競賽中拔得頭籌,也激發了企業在場景布局與量產過程連續融資的訴求,資本介入,也不可避免會讓企業加速將IPO提上日程。
對此,首程控股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康雨也向網易科技表示,這樣的集中爆發并不是偶然,而是技術成熟、市場需求釋放、資本認知提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她分析道,從技術演進來看,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樣機”走向了“可規模交付”的階段;從產業視角來看,機器人被視為“下一代智能基礎設施”的認知正在快速確立。無論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企業客戶的主動試點,還是資本市場的快速響應,都說明這個行業已經從早期探索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周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企業主動加快了資本化進程,尤其是對窗口期戰略節奏的主動把握。
“我們認為,這一輪融資熱不是’泡沫堆積’,而是“產業啟動”的標志,尤其是對那些真正有交付能力、能跑通場景的企業來說,這樣的資本支持正當其時。”康雨提到。
“產業是樹,資本是水,隨著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產業CVC、上市公司以及財務投資機構等多方入局,具身智能企業有望將會迎來產業發展的加速期。”蒲欣雨認為。
當然,有些投資機構也存在FOMO心態,擔心錯過行業β。畢竟有些企業已經具備了“從0到1”的跳躍可能性,一旦錯過,就可能錯失入場窗口。
行業尚未進入“贏家通吃”階段
具身智能賽道,有的企業忙著上市,有的企業卻還在進行天使輪的融資;有的企業忙著進行商業化,有的企業則忙著跑技術。融資的快慢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行業分層。
對此,首程控股聯席總裁、首程資本總裁、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芊認為,目前行業尚未進入“贏家通吃”的階段,領先企業與后來者之間的距離仍可彌合。尤其是在第一梯隊中,格局尚未穩定,還存在更多可能性。
在其看來,決定企業能否實現規模化盈利的關鍵,依然在于“交付能力”。誰能實現高質量、快速的交付,誰就能更早邁入盈利階段。
以宇樹科技為例,其已經成功度過了早期在產能、質量和交付等方面的瓶頸,也因此實現了盈利。宇樹科技創始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公司2024年度營收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實現大幅增長。
下半年具身智能企業將集中交付產品,行業也許會出現新一輪的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