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能想到,曾經對中國武器挑三揀四的伊朗,現在竟然愿意砸下10億美元重金采購。
根據英國媒體《中東之眼》報道,知情人士透露:
伊朗近期從中國引進了紅旗-9、紅旗-16等地空導彈系統以增強軍力,并可能在未來采購殲-10CE戰機,為潛在沖突做準備。
這場突如其來的軍購大單,背后是伊朗被以色列F-35炸醒后的戰略覺醒。
今年6月那場持續12天的戰爭,成了伊朗軍隊的"照妖鏡"。
以色列F-35戰機在伊朗領空來去自如,號稱自主研發的"巴瓦爾-373"防空系統形同虛設,連無人機都攔不住。
更尷尬的是伊朗空軍那些老爺機——平均機齡超過40歲的F-14和米格-29,還沒起飛就在機庫被炸成了廢鐵。
這場軍事災難讓德黑蘭徹底明白:光靠嘴硬和山寨武器,在現代化戰爭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中國武器此時進入伊朗視野,可謂恰逢其時。
紅旗-9B防空系統堪稱性價比之王:
一套3億美元的價格僅為美國"愛國者"的一半,卻能覆蓋200公里空域,最新改進型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突破150公里。
更讓伊朗動心的是,中國愿意提供技術轉讓,這對長期受制裁的伊朗簡直是雪中送炭。
而殲-10CE戰機作為專為中東打造的型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霹靂-15導彈,性能足以抗衡以色列的F-35I。
這些裝備組合,正是伊朗防空漏洞的"精準補丁"。
交易模式的突破更值得玩味。以往伊朗對中國提出的"石油換武器"方案不屑一顧,堅持要用美元結算。
如今態度180度大轉彎,不僅接受易貨貿易,還破天荒同意中國參與油田開發抵償軍費。
這種妥協背后,是伊朗外匯儲備見底的殘酷現實。
美國制裁已使其美元儲備縮水80%,去年石油出口收入僅180億美元,不到2011年的三分之一。
用石油支付,實屬無奈之舉。
伊朗轉向中國武器,意味著其傳統軍購體系徹底重組。
過去三十年,伊朗武器庫中俄制裝備占比超60%,但現在莫斯科深陷烏克蘭戰場,連自身S-400產能都跟不上。
有意思的是,中國武器的數字化程度與伊朗現有俄系裝備存在兼容性問題。
有消息稱,伊朗革命衛隊已成立特別小組,專門研究中式裝備的戰法革新。這種"換腦式"的軍事轉型,遠比買幾套導彈影響深遠。
對中國而言,這筆交易是戰略機遇與風險并存。
短期看,不僅能消化軍工產能,更能強化能源安全。
但長遠風險在于,可能陷入中東"代理人戰爭"泥潭。
為此,中方堅持所有裝備必須用于國土防御,并派駐技術團隊監督使用。
伊朗的覺醒給全球南方國家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防課。
當沙特斥資千億買美國武器卻連胡塞武裝都打不過時,中國裝備的性價比優勢愈發凸顯。
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已派員考察伊朗即將接收的紅旗-9B,這種"實戰帶貨"效應遠超任何展銷會。
某種程度上,以色列的炸彈不僅炸醒了伊朗,更炸開了非西方國家的軍購新思路。
這場10億美元的交易或許標志著中東軍購格局的歷史性轉折。
當伊朗這個最頑固的"俄制武器堡壘"開始倒向中國,俄羅斯在中東的軍事影響力已現頹勢。
而美國"只賣武器不轉讓技術"的傲慢做法,正把更多國家推向東方。
眼下,以色列正在摩拳擦掌準備下一輪沖突,美國在中東的軍事部署也在調整。
但有了中國武器的加持,下次交鋒時,伊朗或許不會再像6月那樣狼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