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彭博社7月9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政府正計劃投資2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1億元)支持稀土永磁體產業,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相關政策藍圖可能很快提交內閣批準,但該計劃的最終支出仍可能發生變化,取決于印度政府內部的協商結果。
印度這一魔幻操作,看似雄心勃勃,實則面臨重重挑戰。
先看印度為何在此時急切推動這一計劃——稀土永磁體,作為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產能。
此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挑起“關稅戰”,中方出臺一系列精準反制措施,其中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
這一行動讓全球汽車等行業供應鏈受到沖擊,印度也不例外,其汽車等行業陷入危機。
為了保障自身產業發展,減少供應風險,印度試圖扶持本土稀土永磁體產業,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從供應鏈安全角度看,印度的這一想法有其合理性。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印度雖然稀土儲量排名世界第三,已探明稀土儲量達690萬噸,但在開采和加工能力上,卻存在嚴重不足。
目前,印度在全球稀土生產中的貢獻不到1%。想要發展本土稀土永磁體產業,首先面臨的就是技術難題。
稀土的開采和加工技術要求極高,而中國在這方面已積累深厚的技術優勢,掌握著大量核心專利和先進工藝,印度與之相比,差距明顯。
例如,在稀土分離技術上,印度的分離純度最高僅82%,遠低于中國水平,這使得印度在生產高性能稀土永磁體時面臨巨大阻礙。
此外,資金投入也是一個大問題。
盡管印度計劃投資250億盧比,但與實際需求相比,這一數字可能遠不夠,建設稀土開采和加工設施,需要巨額資金用于購置設備、建設廠房、技術研發等。
而且,稀土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在沒有足夠資本和運營補貼的情況下,該領域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為負,這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目前,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在印度生產稀土永磁體。
更何況,印度還面臨人才短缺、礦區基礎設施落后等挑戰。
稀土產業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研發、生產和管理,但印度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不足。
同時,礦區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也會增加生產成本和運營難度。
從印度過往的行動來看,雖然早有提升稀土產量的想法,無論是支持國內生產還是尋求海外項目,都還處于起步階段。
國有企業Khanij Bidesh India Ltd.正尋求在拉丁美洲獲得采礦特許權,與阿根廷、贊比亞和澳大利亞等國談判,但進展緩慢。
印度此次計劃投資支持稀土永磁體產業,雖然勇氣可嘉,但要真正實現減少對中國依賴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今天,試圖通過單方面行動“去中國化”,并非易事。
對印度來說,與其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另起爐灶,不如加強與各國的合作,共同構建更加穩定、高效的全球稀土產業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