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交好,背后卻狠捅一刀!
就在中國對稀土資源進行管制的當下,有兩個國家卻做出了極不光彩的舉動:
他們一邊與中國簽署稀土合作協議,一邊卻將高達3800噸的中國稀土“暗渡陳倉”,偷偷轉交給了美方......
被“卡脖子”的美國
近年來,由于美國的種種不友好作為,中方也進行了合理反制。
早在2023年7月,中國商務部聯合多個部門出臺了一項重要舉措:對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涉及軍民兩用的關鍵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不過,當時中方在政策聲明中沒有明確針對具體國家。
到2024年年底,美國宣布再次升級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這是三年內的第三輪打擊。
新措施的力度更大,范圍更廣,不僅限制中國獲取高端芯片,還將多達136家中國企業納入出口管制“黑名單”,意圖全面封鎖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路徑。
面對這樣的挑釁,中國沒有再選擇隱忍,而是迅速做出針對性回應。
2023年12月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新一輪管制措施,明確加強對美國出口的相關軍民兩用物項的審查,尤其針對可能被美軍使用的終端客戶。
像銻、鎵、石墨等此前已列入監管清單的礦物,也被納入更加嚴格的審查范疇。
這意味著,想從中國獲取這些關鍵材料,不僅要報批,還得說明最終用途,并接受全面核查。
美國很快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壓力,比如在銻這種關鍵礦產上。
銻雖然不像稀土那樣廣為人知,但其在軍工領域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銻的化合物是制造阻燃劑的重要原料,在軍服外層使用可增強防火性,還能有效降低紅外熱成像的識別率,是士兵隱身和防護裝備的關鍵組成部分。
同時,銻還被廣泛用于生產子彈、炮彈、彈藥底漆、穿甲彈、照明彈,甚至在某些核武器部件中也有應用。
對一個高度依賴高端軍工體系的國家來說,銻是無可替代的材料。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年1月至10月,中國銻出口總量達到27805噸,比前一年同期略有增長。
其中,美國進口了9405噸,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這批對美出口的銻主要集中在8月和9月兩個時間段,這種集中采購的行為很可能是美方在中方政策收緊前集中“囤貨”的表現。
中國在銻產業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僅2023年,中國銻礦產產量就占全球的近一半,堪稱全球銻市場的“主心骨”。
當中國加強監管后,美國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替代供應方,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焦慮之中。
兩國背刺中國
為了解決自身面臨的稀土短缺的困境,美國使出了各種各樣的招數。
其中,美國還收買了兩個國家。
據公開數據顯示,就在中國宣布加強對美銻出口審查之后不久,美國突然從泰國和墨西哥大規模進口氧化銻,總量高達3834噸。
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過去三年美國從這兩個國家采購的總和。
換句話說,美國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氧化銻拉到了一個異常高的水平。
巧合的是,中國在同期對泰國和墨西哥的銻出口量也在大幅增長。
這意味著,這些銻極有可能是先通過“友好國家”轉手,再被原封不動地送到了美國手中。
泰國和墨西哥跟中國玩了一把表面友好暗地背刺的把戲。
一方面,它們與中國之間保持著看友好的貿易與外交關系,與中國展開著資源合作;另一方面,卻在背地里把這些資源轉手賣給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經濟圍堵的美國。
實在是令人不齒!
而在明面上,美國也沒閑著,還在搭建所謂的“稀土聯盟”。
7月1日,美日印澳四國外長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并聯合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Partnership for Resilient Minerals Supply Chains)。
從表面看,這項倡議意在通過資源整合、合作開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路透社和英國《衛報》等西方主流媒體都明確指出,該計劃的本質就是削弱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地位。
不過,計劃歸計劃,現實卻顯得更復雜。
首先,這些國家本身資源稟賦有限,難以提供足夠穩定且可負擔的稀土和戰略金屬。
其次,四方機制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無論是美日之間的摩擦,還是印澳在資源投資領域的不協調,都注定這個聯盟難以高效運作。
一些西方媒體也承認,盡管美國頻頻出招,但在資源領域幾乎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盡管高喊著要擺脫對華依賴,現實中卻不得不繞道“第三國”繼續購買中國資源。
而中國,也必然會對這樣的行為提高警惕,加強對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
參考資料:
中國鎵、鍺、銻等出口管制已超一年,對美打擊效果如何?——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