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窗外,連綿起伏的山脈自東向西一路逶迤,山頭被夕陽染上了一道漂亮的金邊。“燕山如黛,塞外蒼茫”的雄渾景象,為我們的承德之行做了美好的鋪墊。
初訪避暑山莊,是庚子年仲秋時節。當時,廣西友人賓陽與我剛結束黃崖關、山海關之旅,河北的媒體朋友秋云臨時有事不能繼續相陪,特地委托當地朋友開車送我們去避暑山莊。沿承秦高速疾駛,一路欣賞車窗外的美景,兩個半小時就到了承德的酒店。
避暑山莊是我縈懷已久的。這處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宮苑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時89年始建成,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含周邊皇家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宮苑
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的宮墻長達萬米,宮苑面積相當于北京頤和園的兩倍。避暑山莊取自然山水之本色,融江南塞北之風光,同一地域有著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由于存在眾多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這里理所當然地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翌日秋高氣爽,藍天白云。車抵避暑山莊景區,眼前就是一個廣場,青石鋪路,古色古香。“這里叫御道廣場,”接待我們的市委宣傳部干部小劉下車就介紹開了,“廣場南面有紅照壁,用于與街市分界;東西兩邊各立下馬碑一通,石獅一對,妥妥的皇家氣派。”
還沒進避暑山莊,廣場景觀就已先奪人眼球了。
我們由麗正門進入。這是避暑山莊的正門,是個重臺城門,有三個長方形拱門入口,重臺上建有城閣三間,布局嚴謹工整。僅僅一個景區正門,即位居避暑山莊乾隆三十六景之首。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門洞上方有乾隆用漢滿蒙維藏5種文字題寫的石質匾額
所謂麗正,取自《易經》中的“日月麗于天”,意為光明正大。因中國的皇帝自詡受命于天,故熱衷于將其宮殿正門命名為麗正門,如元朝大都的正門曾叫麗正門,直至明代才改稱正陽門。乾隆將避暑山莊的正門也命名為麗正門,表明這里是同皇城一樣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麗正門正中央的門洞上方,鑲有乾隆用漢滿蒙維藏5種文字題寫的石質匾額,仿佛無聲地宣告著大清王朝對這五個民族的正規統治,如今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象征。
進得城門,儼然走進了大清由盛而衰的曲折歷史。沿中軸線北行是正宮,午門、正宮門、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萬歲照房、門殿、煙波致爽殿、云山勝地樓等依次排列。小劉介紹說:“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個部分。游客若逛個遍,恐怕一天時間也不夠。既然你們下午還要去看外八廟,我建議今天主要就看宮殿區,其他地方只能隨意走走,到哪兒是哪兒吧。”
地處中軸線上的澹泊敬誠殿全楠木建造,不施彩繪
宮殿區坐落于避暑山莊南部,包括正宮、松鶴齋、煙波致爽殿和萬壑松風等皇家建筑,宮室眾多,規范嚴謹,仿佛是紫禁城的翻版,是皇帝與太后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正宮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夏宮”處理政務和舉行慶典的核心區域;松鶴齋寓意著“松鶴延年”,專為太后打造;萬壑松風則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的地方,還巧妙地連接了宮殿區和湖區,設計風格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頗為相似。
我們在宮殿區一個個空間內行走,邊走邊拍,走走停停。這里留下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印記,如土爾扈特部東歸后,乾隆在此接見了部族首領渥巴錫,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文,以滿漢蒙藏4種文字刻碑立于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碑亭內,彰顯了清王朝對民族統一的重視和對回歸部眾的關懷。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皇帝在避暑山莊內批準了喪權辱國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嚴重侵犯,這也標志著清王朝開始走向衰落。避暑山莊見證了這段屈辱的歷史。
讓我們略感詫異的是,避暑山莊的建筑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奢華,而一律采用青磚灰瓦,顯得古樸素雅。東道主告訴我們,這種簡樸的建筑風格,隱藏著初時營造者 “澹泊敬誠” 的治國理念。此刻再看正宮那座全楠木建造的澹泊敬誠殿,不施彩繪的本色梁柱間,似乎還纏繞著康熙想讓子孫永固家國江山的苦心孤詣。東道主的解釋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避暑山莊宮殿區的建筑一律青磚灰瓦,顯得古樸素雅
“其實,避暑山莊修建之初衷,并非出乎帝王的耽于逸樂。”東道主繼續一路講解,“早年,康熙為提高八旗軍隊的戰斗力,整飭武備、綏靖邊疆,加強對蒙古部落的管理,在北巡塞外時特設木蘭圍場,用來狩獵軍訓、習武綏遠。這樣,為滿足皇帝離京期間處理政務之需,也為了方便大隊人馬的食宿休憩、儲存物資,遂在京師至圍場沿途修建了行宮二十余處,其中的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因為是康熙皇帝親自擇址相地而建的,故順理成章地成為塞外核心行宮。”此后,又歷經乾隆60多年的苦心經營,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皇家宮苑就是這么誕生的。
我們在煙波致爽殿逗留的時間最長。這里有康熙皇帝御題的匾額,內設明廳、暖閣、佛堂,“四圍秀嶺,十里澄湖,致有爽氣”,是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更重要的是,作為清帝的塞外寢宮,嘉慶、咸豐兩帝均駕崩于此。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也是在此殿由咸豐簽準的。我們可以想見,當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在烈焰中化為焦土之際,倉皇出逃熱河的這個“短命天子”,是如何蜷縮在煙霧繚繞的塞外寢宮里,用顫抖的手在一份份出賣國家主權的文件上簽下自己名字的。真是一處飽含著中華民族血淚記憶和沉痛教訓的所在!
煙波致爽殿內景。這是清帝的塞外寢宮。咸豐在此簽準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離開宮殿區信步來到湖泊區和平原區,山莊的畫風陡然一變,眼前的景物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奇——塞外風物竟被江南靈秀悄然滲透。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意洲東側,一座似曾相識的高塔兀然矗立。東道主問道:“上海來的朋友看得出這是什么嗎?”我琢磨半天謹慎地回答:“會不會是鎮江的金山寺?”“不錯。這真是仿造鎮江金山寺而建的,主體建筑叫上帝閣,是帝后祭拜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
這是一座三層六面的攢尖頂樓閣,臨湖而立,建筑群依山就勢,層層疊上,再現了金山寺“寺包山”的雄偉氣勢。據說是康熙南巡時因對鎮江金山寺的壯觀念念不忘,遂在避暑山莊內依樣仿建。
仿鎮江金山寺而建的避暑山莊金山島
歷史上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都曾多次下江南巡視。他們被江南秀麗的風光、精致的園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富庶的物產所深深吸引。江南于是成為他們心目中理想景致和精致生活的象征。為滿足他們“身居北國,坐擁江南”的人生愿望,江南美景便這樣“移植”到了塞北離宮之中。
于是,我們就在千里之外的避暑山莊發現了代表漢文化精華的江南園林絕美景致:垂柳拂岸,畫舫浮水,翠堤如帶,長橋臥波……而在如意洲北面小島上,“煙雨樓”又闖入我們的眼簾,不僅建筑外形酷似嘉興南湖的煙雨樓,甚至連樓名也一字不動地照搬,乾隆皇帝還御筆親題匾額。又比如山莊東南部靠近城關門處的“文園獅子林”,堆疊了大量形狀奇特的假山石,曲徑幽深,活脫脫蘇州獅子林的塞外再版。據說乾隆曾命宮廷畫師專赴蘇州繪制了獅子林實景圖,作為仿建藍圖。
承德避暑山莊內出現大量江南園林景觀,可以看作是清朝帝王對江南風物之眷戀,但更應洞悉其中所隱含的政治隱喻。康、雍、乾三帝深諳“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的道理,故利用避暑山莊這個清王朝重要的內政外交場所,引入屬于漢文化精華的江南園林元素,借以體現最高統治者對漢文化的尊重、接納和融合,不啻是一種無聲的懷柔宣示,象征著“天下一家”的統治理念——當帝王的目光掠過煙雨樓的飛檐翹角,穿過文園獅子林的假山石洞,他看見的不僅是江南的亭臺樓榭,更是整個漢文化圈層的向心力。這種將江南園林"移植"到塞北的政治智慧和謀略,恰如乾隆在蘇州獅子林實景圖上批注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實為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引句)一樣,既保留了江南園林的文化精魂,又賦予其塞外特有的開闊氣度,最終讓當年的熱河行宮,成為今天“集天下勝景于一園”的世界文化遺產。
出現在塞北的江南美景——翠柳拂岸,畫舫浮水
徜徉在避暑山莊,我們仿佛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旅行。漫步其間,可以領略塞北雄風與江南煙雨的和鳴,更能領悟一個王朝興衰存亡的密碼。我不由得想起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下的一段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尋找新的風景,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
是啊,這座皇家宮苑的真正魅力,正在于它用建筑與園林寫就了關于歷史的哲思,就看游客有沒有自己的眼光和獨到的發現了。
歸途中湊成七律一首以記此行——
離宮塞外鎖煙霞,秋狝行營駐帝家。亭榭移來吳楚韻,風沙卷去漠胡笳。千尋古道歸途遠,百載皇城苦雨斜。成敗興亡存正道,東陵荒冢泣昏鴉。
原標題:《這一處塞外宮苑不僅是風景,更藏著一個王朝興衰存亡的密碼》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伍斌 圖片來源:本文配圖均由作者拍攝提供
來源:作者:洪偉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