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允祥活的時間并不長,只有44歲,在他這短暫的人生當中,陪伴他時間較長的是他的嫡福晉,整整有25年。
允祥的一生受過寵,被圈禁過。后來也曾大富大貴,縱使人生變化再大,但唯獨有一點始終沒有變,那便是兩個人對他的愛。
一個是他的四哥,一個就是他的嫡福晉,兆佳氏。
允祥雖然只活了44歲,可兆佳氏卻活到了78歲,丈夫攢了一輩子的福氣,自己沒有享上,全被兆佳氏享受到了。
或許有人會把這種福氣歸結到允祥的身上,可兆佳氏自身也有自己的長處,她能在權力的漩渦當中獨享太平,也足以看出她的能耐。
滿漢一直不通婚,尤其在清初這條規定定得更死,執行的更為嚴格。所以,皇家想要娶福晉自然只能是旗人。
兆佳氏就是正白旗出身,她的家族本已經落寞,一代不如一代,可到了她爹這一代卻混得風生水起。
馬爾漢歷任兵部、吏部尚書,在康熙時期很受重用,家族自然也進入到了皇家的眼里。
1688年出生的時候,兆佳氏只比允祥小了兩歲。與皇子們的教育不同,貴女們大多接受的是家庭教育。
女子被要求知書達禮,性格溫婉,同時還得對史書有所了解。
馬爾罕作為重新崛起的貴族,自然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不遺余力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們。
1705年,兆佳氏已經是亭亭玉立的滿清貴女了,這一年她被指給了允祥。
這段婚姻也應該被打上政治婚姻的烙印,可出人意料的是,兩個人卻沒有把彼此當成政治的犧牲品,反而在權力的斗爭當中尋找到了慰藉的港灣。
結婚頭三年,他們的日子過得還真不錯,別看允祥在這個時候已經受到了冷落,可家庭的溫暖讓他始終沒有放棄努力。
不過,奪嫡競爭嚴峻的時候,允祥被圈禁了,這一圈就是15年。
狹小逼格的空間容不下過多的仆人,陪在他身邊的人少之又少,而這14年的時間不曾離棄他的只有他的嫡福晉,兆佳氏。
沒錯,是兆佳氏,而不是阿蘭。
25年的婚姻里,兆佳氏為他生下了五子二女。單單看這個數量就知道二人之間的感情到底有多么的深厚。
誰也不知道囚禁的結局是什么,但兆佳氏依然不為所懼,堅定的陪在他的身邊。
在允祥想要放棄的時候,是兆佳氏鼓勵了他,在漫無天日的日子里留下了難得的希望與溫暖。
終有云開見日月的時候,1722年,夫妻兩人的幸福日子到來了。
在四哥上位的那一天,允祥也獲得了新生。不僅走出了圈境之地,還戴上了親王的帽子,更是成了總理大臣。
地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甚至用共享天下來評價都不為過。
與加封詔書一同到來的還有兆佳氏的封賞,她被正式冊封為嫡福晉,光白銀就得到了10多萬兩。
允祥的身上賞賜有大,那么兆佳氏的恩賜就有多盛。
不過,一向低調的夫妻二人無論身份地位發生怎樣的變化,他們一直秉持著低調的作風,從來沒有見夫妻二人仗著權勢欺男霸女。
這讓雍正對自己的弟弟和弟媳更加喜歡,甚至把兆佳氏封為福晉的典范。
不幸的事還是發生在了夫妻二人身上,1730年,允祥去世,傷心的不僅僅有雍正,更有他的福晉。
痛苦終將過去,日子還要繼續下去。雍正可沒有因為弟弟的去世而忽略了弟媳的存在,反而傾盡所有照顧孤兒寡母。
皇宮大內但凡有重要的節日,兆佳氏都會進宮參加,而且所得賞賜也是宗親當中最豐盛的。
對于弟媳的生日,雍正也是記得十分清楚。每逢她過生日,皇子必定親往府中祝賀。
這份恩寵沒有隨著皇帝的變更而有絲毫的減弱,甚至在乾隆朝的時候,兆佳氏受到的恩寵更加多。
十三嬸出身不算太高,這同乾隆的母親一樣,所以兩位老人能夠聊到一塊去。
一來為了紀念十三叔,二來為了感謝十三嬸的陪伴,乾隆給了她一個滿清歷史上不曾有的特權,福晉可以不請旨直接進宮。
原本這樣的權利需要得到皇帝的許可之后才可以進宮,現在兆佳氏進宮如同回家。
這還不算完,兆佳氏生下的5個兒子當中,有兩人曾經卷入到乾隆初期的謀反案中,對于如何處置這兩個謀反之人,乾隆真是給足了十三嬸面子。
一個靜養,一個保留爵位,算是所有謀反人當中待遇比較好。
按說有了謀反,恩寵肯定會減少??墒钦准咽系亩鲗檹膩頉]有少,她過70歲生日的時候,乾隆親自到她面前祝賀,還令他的兒子向兆佳氏行大禮。
這也是獨一份的恩寵。
1766年,兆佳氏去世的時候,乾隆再一次出現在了一個福晉的葬禮,還派了他最喜愛的十一子主持葬禮。
這份恩寵,放在清朝的歷史上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兆佳氏應該當得起清朝第一福晉的美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