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7月8日至9日,短短24小時內,柏林傳出的兩條對華消息在平靜的國際關系湖面投下兩枚性質迥異的石子:一條是德國總理默茨計劃10月首次訪華并帶來頂級商業代表團;另一條則是德方突然指控中國軍艦在紅海用激光照射其軍機,稱已緊急召見中國大使。當西方媒體迅速渲染“中國威脅”敘事時,中國外交部在7月9日的記者會上只用兩個字便擊穿了這場外交迷霧——“不實”。
在德國《商報》7月8日披露的訪華計劃中,默茨的首次中國行被賦予鮮明的經濟色彩。隨行的頂級企業代表團構成無聲的宣言:在德國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工業競爭力遭遇嚴峻挑戰的當下,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制造等核心產業的重要性無可替代。
值得玩味的是時間窗口:10月的行程設定正值歐盟對華政策爭論進入關鍵階段。默茨年初高調聲稱要“減少對華依賴”,如今卻帶隊深入“去風險”對象的核心市場,政治宣言與現實行動的裂痕已清晰可見。
德國總理默茨(資料圖)
幾乎與訪華消息同步,德方7月8日拋出的紅海事件指控迅速被西方媒體放大。德方描述中,一架搭載軍人的民用飛機遭中國軍艦激光瞄準,被渲染為“不可接受的威脅”。
然而德方陳述存在根本性漏洞:既承認飛機“接近中國軍艦”,又暗示中國“未按常規警告”,側面印證了德方飛機此前已有逼近中國護航編隊的行為模式。更引人深思的是其操作手法——租用民機搭載軍人抵近偵查,這與澳大利亞軍方過往在中國周邊海域的偵察策略驚人相似。
24小時內戲劇性并置的兩條信息,暴露了德國對華政策的深層撕裂。經濟部門在寒冬中迫切需要中國市場回暖,而外交安全部門卻在復刻美國的遏華腳本。這種矛盾遠非偶然,它揭示了默茨聯合政府內部難以調和的立場分歧。
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浮現:若德國持續以民機搭載軍人抵近他國執行任務的模式不被約束,誰來保證國際航道的真正安全?當偽裝偵查成為常態,“誤判”風險將從潛在隱患變為現實威脅。
朔爾茨(資料圖)
朔爾茨前政府的教訓猶在眼前: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的執政聯盟在對華政策上互相掣肘,導致經濟合作與戰略猜忌長期并行。默茨新政府非但未吸取教訓,反而在短短兩個月中讓矛盾公開化。
這種內耗型外交折射出更深層危機:當德國各黨派把中國議題當作國內政治斗爭工具時,真正受損的是國家整體利益與外交可信度。默茨若不能彌合內閣裂痕,即使手握訪華成果,德國恐也無力消化。
面對德方紅海指控,中國外交部7月9日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危機公關:在確認“德方所稱信息與中方了解的事實完全不符”后,重申中國護航行動對國際航道安全的貢獻,并強調中德、中歐間“良好溝通”機制仍在有效運轉。這種既澄清事實又留出對話空間的表態,體現了成熟大國的外交智慧。
值得關注的是聲明中“實事求是”四字——這不僅是給德國的臺階,更是劃出紅線:德方若繼續將國內政治矛盾外溢為對華挑釁,終將付出沉重代價。
默克爾(資料圖)
回溯默克爾時代,德國曾憑借務實外交在中美歐三角關系中游刃有余。而如今默茨政府的進退失據,恰是西方對華認知失調的縮影:既無法擺脫中國市場的引力,又難以掙脫意識形態的桎梏。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大國若持續以“兩面手法”處理對華關系,最終傷及的是自身戰略信譽。德國汽車業在華的百億歐元投資、中歐班列連接的供應鏈動脈,都在提醒柏林:戰略清晰不是選邊站隊,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礎上構建可持續的競合模式。
德國24小時內外交戲劇的高潮,恰成一面照妖鏡:當經濟理性遭遇安全焦慮,當多黨制演變為政策精神分裂,默茨政府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外交十字路口。
中國用“不實”二字捍衛真相的同時,也為德國留了轉身空間——畢竟紅海風波終會平息,但若因政治短視毀掉訪華可能帶來的經濟轉機,柏林失去的將是重振德國工業的最后機遇。國際關系的殘酷法則從未改變:唯有尊重事實者,才能贏得歷史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