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彈指一揮間。
四年前,我們為《你好,李煥英》里那個掏心掏肺的女兒流下滾燙的熱淚,將“賈玲”二字,捧上了真誠與共情的圣壇。
四年后,當她的新片《轉念花開》攜著爭議疾馳而來,我們投去的目光,卻充滿了滾燙的審視與質疑。
這不是一個導演尋常的口碑起伏,這更像是一場國民級信任的無聲退潮。當一個曾被我們用“真心”加冕的創作者,其作品開始散發出濃厚的“生意”氣息時,那種失望,遠比一部單純的爛片更讓人五味雜陳。
第一幕:價值54億的信任契約
故事的序章,要從那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擁抱說起。
2021年的春節檔,賈玲用一部獻給母親的電影,與數億觀眾簽訂了一份無形的“信任契約”。這份契約的核心條款,簡單而純粹:我用我最私密、最真摯的情感,來交換你最柔軟、最沒有防備的共情與眼淚。
她做到了,而且做得超乎想象。那份樸拙的、毫無保留的真誠,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每個人心中關于親情的記憶閘門。《你好,李煥英》的54.13億票房,與其說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不如說是一次全民情感共鳴的盛大巡禮。
賈玲,也借此一躍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完成了從國民笑星到國民導演的華麗轉身。
那時,我們都以為,這是一個傳奇的開始。但現在回望,那或許已是巔峰。因為信任的建立如積沙成塔,耗時耗力;而它的崩塌,卻如山體滑坡,只在一瞬之間。
第二幕:“減肥Vlog”引發的第一次警報
2024年的《熱辣滾燙》,是信任堤壩上出現的第一道裂痕。
觀眾們懷揣著對“李煥英”的余溫走進影院,期待著又一次直擊靈魂的觸動。然而,他們看到的,卻仿佛是一部精心包裝、長達兩個小時的《賈玲減肥血淚史Vlog》。
電影本身的敘事節奏、人物弧光是否足夠堅實?這些關于電影藝術的核心問題,在“瘦了100斤”這個驚天話題面前,顯得黯然失色。超過兩千條的熱搜,像一面密不透風的巨型廣告牌,日夜轟炸著公眾的視野,反復詠唱著這場身體革命的奇跡。
【討論點一】:這究竟是一場服務于電影的宣發,還是一部服務于“瘦身奇跡”這個超級IP的電影?
當營銷的光芒徹底蓋過了內容本身,觀眾用34.6億票房買到的,除了一時的感官震撼,更多的是一種被營銷巨浪裹挾的憋屈感。許多人走出影院后,心中縈繞的不是角色的命運,而是“我好像被套路了”的疑慮。這三個字,是那份“信任契約”上,一道清晰可見的劃痕。
第三幕:無縫銜接的“商品”與王寶強的六年
然而,賈玲團隊似乎并未聽見那信任裂解的“咔嚓”聲,或者說,市場的巨大成功讓他們選擇性地忽略了這種聲音。
就在《熱辣滾燙》的營銷余溫尚未散盡之時,新片《轉念花開》的定檔消息便已傳來。這速度,快到不像是藝術創作應有的節奏,更像流水線上早已準備好的產品,只待一個最佳時機上架。
一個致命的細節被網友挖出:這部電影本是為春節檔準備的,只因“敬畏”《哪吒2》的強大聲勢,才選擇了戰略性撤退。
這個細節透露出的信息,讓許多尚在猶豫的觀眾徹底倒戈。這說明,《轉念花開》并非《熱辣滾燙》口碑爭議后,創作者臥薪嘗膽、反思沉淀的結晶。它只是一件在倉庫里等待最佳出貨時機的、早已打包好的“商品”。從一場營銷狂歡的落幕,到下一部作品的無縫補位,中間留給主創團隊“聆聽反饋、自我沉淀”的時間,幾乎為零。
此時,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想起另一個“笨拙”卻無比真誠的身影——王寶強。
時間拉回到2017年,王寶強因《大鬧天竺》的失敗,親手接過了象征“最令人失望導演”的金掃帚獎。他沒有公關、沒有辯解,而是走上那個略顯難堪的舞臺,深深鞠躬,對所有觀眾說:“我必須要親自來接受大家的批評……我欠觀眾一次。”
然后,他選擇了最笨、也最需要勇氣的方式:用漫長的時間去兌現那個鞠躬背后沉甸甸的承諾。
他消失了整整六年。在流量為王、瞬息萬變的娛樂圈,六年足以讓一個人被徹底遺忘。他用這六年的蟄伏,去打磨一部真正對得起觀眾的作品。直到2023年,《八角籠中》橫空出世,口碑與票房雙雙逆襲。
從金掃帚到金鹿獎,從“欠觀眾一次”到“還觀眾一部好戲”。王寶強的六年,為所有電影人詮釋了什么叫做對“觀眾”二字最深刻的敬畏。
【討論點二】:王寶強的六年蟄伏與賈玲的“一年三部曲”(含客串),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路徑,你更尊重哪一種?這是否體現了當下電影圈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兩相對比,殘酷得令人無法直視。王寶強用了六年去填一個坑,而賈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似乎在用同樣的方式,挖一個可能更大的坑。
第四幕:壓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說閃電般的制作周期暴露了創作態度上的可疑,那么,新片主演楊紫的加入,則成為了引爆這顆信任炸彈的最后一根引信。
必須明確,問題從來不在于楊紫的演技,她的哭戲和共情能力在同代演員中依然是佼佼者。問題在于她身上那個巨大且無法剝離的標簽——“頂級流量”。
在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流量明星”這四個字,已經被過度透支,甚至在很多普通觀眾心中成了一種“負面資產”。我們被太多只有粉絲狂歡、不見藝術真誠的電影“欺騙”過,每一次都用真金白銀的電影票,為資本的傲慢與算計買單。
當一個演員的商業價值、粉絲數據、日常八卦被過度曝光,她在大銀幕上塑造的角色就很難再具備純粹的說服力。觀眾看到的,可能不再是故事里的人物,而是一個行走的數據符號。
【討論點三】:當一個演技尚可的演員同時擁有巨大流量時,她出演一部電影,究竟是為作品增光,還是會因為“流量”的原罪而勸退普通觀眾?
觀眾抵制的,不是楊紫個人,而是從這個選角決定里,嗅到了一股熟悉的、令人厭倦的、來自《熱辣滾燙》的營銷味道。他們害怕的,是賈玲在可能透支了“真誠”之后,開始嫻熟地打起了另一張王牌——“流量”。
至此,那份曾價值連城的信任契約,已然岌岌可危。
結語:真心換真心,套路換質疑
從《你好,李煥英》的全民共情,到《熱辣滾燙》的營銷爭議,再到《轉念花開》的信任危機。賈玲用四年時間,為我們真實上演了一部關于“公眾信任如何建立與坍塌”的警世恒言。
或許,憑借著龐大的基本盤和精準的商業運作,《轉念花開》依然能收獲不俗的票房。但票房數字之外,賈玲失去的,可能是再多票房也換不回來的東西——觀眾那份曾不設防的、純粹的、滾燙的真心。
歸根結底,電影是“心”的藝術。當創作者的心與觀眾的心不再同頻共振,再華麗的技巧,再龐大的流量,都只剩下空洞的回響。
愿每一位手握導筒、享受過觀眾贊譽的電影人,都能時時記起王寶強那個鞠躬的重量。因為那里面,藏著對藝術最樸素的尊重,和對觀眾最真誠的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