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4年7月9日午夜時分,俄羅斯展開了自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飛行器攻擊行動,共計728架“沙赫德”型無人機與13枚遠程打擊武器朝烏克蘭西部地區進發。
與此同時,戰事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第四個國家正式介入戰場,對抗局勢演變為三方對一方的格局。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要終結俄烏之間的軍事對抗并非易事。而就在這一節點,烏克蘭突然宣布對五家中國實體實施經濟限制措施。
那么這場地緣沖突是如何發展為三強聯手對抗一國的局面?中方又是如何回應基輔方面所采取的制裁手段呢?
俄烏戰場局勢變成“3對1”
根據烏克蘭軍方發布的通報,在此次襲擊中成功攔截了九成以上的來襲目標。但俄方次日披露的作戰報告指出,烏軍單日傷亡人數超過1300人。
更令烏克蘭感到壓力的是,莫斯科方面已不再局限于戰術性打擊,而是全面轉向持久消耗模式。7月10日清晨,俄軍發起了一場持續近十小時的多兵種聯合打擊行動。
在這輪攻勢中,俄軍共發射18枚各類型導彈,其中包含彈道類武器,并出動約400架攻擊型無人機,其中有將近200架為伊朗制造的“見證者”系列。
盡管烏克蘭防空部隊擊落了382個空中威脅,但仍無法完全阻止設施損毀。首都基輔六個行政區遭受不同程度破壞,部分軍事裝備也遭到摧毀。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10日發布戰況稱,過去一天前線地區發生201次戰斗
依據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作戰簡報顯示,俄軍運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與無人機群對烏克蘭境內的軍用機場及國防工業設施展開大規模打擊,所有既定目標均已達成。
正當戰火持續燃燒之際,另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全球:老撾可能派遣工兵單位前往前線區域。烏克蘭情報部門透露,這支由50人組成的隊伍或將開赴庫爾斯克州執行排雷任務。
雖然參戰人數有限,但其背后的政治信號讓基輔如鯁在喉。此前朝鮮已公開向俄輸送戰斗人員,若老撾最終確認加入,則戰場力量對比將徹底轉變為“三國對陣一國”的新格局。
老撾的參與并非毫無征兆,今年6月下旬,該國外交部長豐威漢訪問莫斯科期間,俄外長拉夫羅夫特別提及他在蘇聯時期的留學經歷,凸顯兩國間特殊歷史紐帶。
俄外長與老撾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談
這對烏克蘭形成更大戰略壓力,當前其防空體系與武器庫存已接近臨界點。一旦更多國家效仿老撾做法,將使沖突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增加和平談判復雜度。
連特朗普也在7月8日坦承,解決俄烏爭端變得愈發“艱難”。除軍事層面外,經濟封鎖同樣構成致命威脅。烏克蘭斥資近10億歐元建設的3000處防御工程被揭露存在嚴重質量缺陷。
包括戰壕選址不當、反坦克障礙缺失等問題頻出,按照目前俄軍推進速度計算,烏克蘭每日需投入150萬歐元才能維持現有防線穩定。
烏克蘭對中國企業的制裁
面對戰場不利局面,烏克蘭選擇將矛頭指向東方,7月8日,澤連斯基簽署總統令,以所謂“支持敵方”為由對五家中國企業實施限制措施,涉及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敏感行業。
但這項指控本身存在諸多疑點:被列入清單的企業中,蘇州EcodPrecision主要生產民用醫療設備組件,寧波BLINMachinery的金屬加工機械廣泛應用于汽車產業。
烏方聲稱在俄軍殘骸中發現“中國制造”標識,卻始終未能提供確鑿證據。分析認為,此次制裁背后的動機逐漸明朗化。
首先,烏克蘭內部形勢持續惡化,俄軍連續進攻造成大量傷亡,防空系統與遠程火力的短缺使前線陷入危局。民眾對政府不滿情緒上升,基輔當局試圖通過對外施壓轉移國內矛盾。
其次,烏克蘭希望通過此舉向美歐示好,北約成員國正加大對烏援助力度,基輔借此展示與西方陣營的緊密關系,以期獲得更多軍事與經濟支持。
再次,烏克蘭對中國保持中立立場表達不滿也是推動制裁的重要因素?;o期望北京能在沖突調解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計劃派高級官員訪華尋求合作。
但中國并未公開譴責莫斯科,而是持續呼吁各方重啟對話機制,這讓烏克蘭感到失望,于是將制裁作為向中方施加壓力的新手段。
然而,烏克蘭的做法顯得前后矛盾。就在制裁發布前幾天,該國外交部高層還與中國駐烏大使舉行會談,表達深化雙邊合作的意愿。這種一邊尋求幫助一邊實施懲罰的策略,可能損害烏克蘭的國際信譽,壓縮未來與中國合作的空間。
中國的中立立場與應對
針對烏克蘭的限制措施,中國采取克制態度并重申一貫中立原則。7月3日,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在與德國外長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提出“三項堅定承諾”:堅決不向沖突雙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堅決管控雙重用途物品出口,堅決主張?;鸷驼?。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此前曾明確表示,倘若中國真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援,戰場態勢必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間接駁斥了烏克蘭方面的無端猜測。
注重實效的外交方針正在顯現成效。中國與俄烏雙方保持正常經貿往來:20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2448億美元大關,中烏貿易量同比增長17.3%,達到79.9億美元。
在聯合國“和平之友”小組框架下,中國推動巴西、印度等3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聯合聲明》,成為平衡西方陣營的關鍵力量。
國際社會對中國角色的認知呈現分化趨勢,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坦言:“中國的勸和促談比我們的經濟制裁更具建設性意義。”
但美國國務院仍堅持將部分中國企業列入所謂“軍事最終用戶清單”,這種明顯帶有偏見的雙重標準恰好印證了中國外交部的判斷:“某些國家把烏克蘭當作遏制中俄的戰略工具,這才是導致沖突長期化的根本原因。”
中國始終保持開放姿態,為未來可能的調停預留空間。中國的中立立場不僅維護了自身良好的國際形象,也為后續和平進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信源:環球時報熱點2025—07—10——持續超10小時!基輔遭大規模襲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