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日本企業 HR 在招聘會上給年輕人鞠躬的視頻時,我差點以為看錯了。
西裝革履的用人單位HR在招聘會上跪著發招工簡介。
這場景放在 30 年前,簡直是天方夜譚 —— 那時候的日本,博士開出租車、碩士端盤子是常態,大學生找工作比登天還難。
日本用 30 年,硬生生熬干了學歷泡沫。
這個過程有多痛?現在的我們,或許能從里面看到些值得警惕的東西。
一、90 年代的日本:大學生成了 “最不值錢的商品”
1990 年的日本,藏著一代人的噩夢。股市一年跌了 39%,270 萬億日元的財富蒸發,企業倒閉數量突破 1 萬家。
偏偏這時候,日本迎來了史上最洶涌的畢業潮 —— 第二批嬰兒潮出生的年輕人,每年有 200 萬應屆生涌入市場,碰上企業裁員潮,簡直是 “雪上加霜”。
我在紀錄片里見過當時的場景:東京的就業中心擠滿了穿西裝的年輕人,手里攥著簡歷,臉上是掩不住的焦慮。
有個早稻田大學的畢業生,投了 500 份簡歷都石沉大海,最后去便利店當收銀員,夜班時對著貨架發呆。
那時候的 “高學歷”,反而成了負擔。
1993 年到 2004 年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被稱為 “就業冰河期時代”,應屆大學生就業率最低跌到 55%。
博士開出租車、碩士送外賣成了新聞里的常見標題,甚至有企業招清潔工,要求 “本科以上學歷”—— 不是需要多高的文化,只是因為 “應聘者太多,挑著撿都來得及”。
有個 1995 年畢業的東京大學學生回憶:“我們班 30 個人,10 個考公失敗,8 個考研落榜,剩下的要么啃老,要么去做不需要學歷的零工。
那時候才明白,學歷這東西,經濟好的時候是光環,經濟差的時候就是張廢紙。”
二、30 年后反轉:企業跪求年輕人,98% 就業率的背后是 “人口慘狀”
誰也沒想到,30 年后的日本會反過來 ——2024 年大學生就業率飆到 98.1%,企業為了招人,使出渾身解數:
- 新員工入職就發 100 萬日元(約 5 萬人民幣)獎勵;
- 中小企業 HR 在招聘會上跪地求簡歷,喊著 “只要你來,啥條件都好談”;
- 零經驗、沒技術也沒關系,企業說 “我們手把手教,只求你肯來”。
這哪是招員工,簡直是 “搶人”。
但這光鮮的就業率背后,藏著扎心的真相:2024 年日本出生人口僅 72 萬,死亡人口卻有 161 萬,一年少了 89 萬人。
說白了,不是工作變多了,是年輕人太少了 ——30 年里,兩代人陸續退出職場,才騰出這些崗位。
更有意思的是年輕人的態度。
日本調研顯示,47.5% 的新員工想在 3 年內辭職,54% 的人說 “可能干滿一年就走”。他們不再像父輩那樣求 “穩定”,反而更在乎 “工作有沒有意義”。
有個 00 后女生拒絕了豐田的 offer,去做寵物殯葬師,理由是 “每天和數字打交道太無聊,我想做能讓人感到溫暖的事”。
這場景多魔幻:企業跪求年輕人上班,年輕人卻挑挑揀揀。
說到底,不是學歷突然值錢了,是勞動力供需徹底反轉了 ——30 年的少子化,終于讓 “大學生” 從 “過剩品” 變回了 “稀缺品”。
三、日本的今天,給我們提了個醒:學歷泡沫破了之后,拼的是什么?
看著日本的故事,再想想我們自己:2025 年高校畢業生 1222 萬,專科生就業率(56.6%)比博士(40.2%)還高,“學歷通脹” 越來越明顯。
但和日本比,我們有個優勢: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等新興產業還在高速發展,這些領域缺的不是 “學歷”,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日本的教訓里,藏著三個值得琢磨的點:
1. 學歷泡沫總會破,別把文憑當 “鐵飯碗”
90 年代的日本大學生,以為 “名校畢業就能高枕無憂”,結果碰上文憑通脹,只能 “向下就業”。現在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人拿著 985 文憑,卻在崗位上做著初中生就能干的活,時間久了,連專業技能都丟了。
就像華為 “天才少年計劃” 里的那些人,有三本院校的畢業生、有雙非院校的 AI 研究員,他們靠的不是文憑,是能寫出核心代碼、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
2. 產業升級快的地方,才有 “真機會”
日本當年的問題,除了勞動力過剩,更因為產業升級慢 —— 中小企業被 “僵尸企業” 擠占資源,新興產業沒起來,只能消化低技能崗位。
而我們現在,新能源汽車廠招技術工人,月薪能到 1.5 萬;AI 訓練師、芯片測試員這些新興職業,缺人缺到 “只要會基礎操作就收”。
有個學機械的專科生,畢業后去了寧德時代,跟著師傅學電池封裝技術,現在成了車間組長,月薪比同屆的本科生還高。他說:“在學校時覺得專科沒面子,現在才明白,能在新能源廠里摸到真設備,比在寫字樓里當‘文員’強多了。”
3. 年輕人早晚會明白:“有意義的工作” 比 “體面的工作” 更重要
日本 00 后寧愿做寵物殯葬師、露營規劃師,也不愿進大公司當 “螺絲釘”,這其實是個信號:當基本溫飽不愁后,人總會追求 “自我價值”。
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趨勢:有人放棄大廠 offer 去開民宿,有人辭掉公務員去做非遺傳承,他們未必賺得多,但眼里有光。
最后想說:別等 30 年,現在就該想明白的是
日本用 30 年熬干了學歷泡沫,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經濟好的時候,文憑能幫你 “錦上添花”;經濟轉型的時候,能力才能讓你 “雪中送炭”。
對普通人來說,與其糾結 “學歷夠不夠”,不如多想想這三件事:
- 學個 “硬技能”:不管是編程、護理還是汽修,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本事,永遠不會過時;
- 盯著 “新機會”:新興產業里的崗位,競爭小、需求大,哪怕起點低,熬幾年也能成 “老人”;
- 別怕 “不體面”:現在送外賣的可能在研究 “路線算法”,開網約車的可能在拍 vlog 攢粉絲,職業沒有高低,能把小事做出價值,就是本事。
日本的今天,未必是我們的明天,但它至少提醒我們:學歷這東西,就像船票,能帶你上船,但能不能在船上站穩,還得看你有沒有力氣劃槳。
你覺得我們會重走日本的路嗎?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