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碩士送外賣,30萬本科生跑美團”——這兩天,這條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
有人轉發時配文“讀書無用論再添實錘”,有人感慨“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更有人直接@自家孩子:“看看,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去送外賣!”結果呢?7月10號美團一紙聲明打臉:這數據純屬虛構,連廣州騎手都沒采訪過,哪來的“本科率30%”?
謠言滿天飛,網友集體破防
先捋清楚這事兒。最近幾天,一批自媒體賬號突然集體炮制“廣州美團滿員”的新聞,核心論點就倆:一是“送外賣門檻變高了,本科生都擠不進去”;二是“高學歷群體就業難,只能干體力活”。配圖是穿著黃袍的年輕人蹲在電動車旁吃飯,文案是“當年班里前幾名,現在和我一起搶單”。
這套路熟不熟悉?前兩年是“北大畢業賣豬肉”,去年是“985碩士送快遞”,今年直接升級成“30萬本科生送外賣”。
數據越夸張越有人信,因為戳中了兩個社會痛點:一是“學歷貶值”的焦慮——現在滿大街都是大學生,本科文憑還不如十年前的高中證值錢;二是“就業內卷”的恐慌——連送外賣都要本科起步,那沒學歷的普通人還怎么活?
可問題來了:這些自媒體真的做過調查嗎?
美團辟謠時說得特實在:“要統計全國騎手學歷,得采訪多少人?得花多少時間?這些賬號連騎手面都沒見過,數據從哪來的?”再往深了想,就算真有本科生送外賣,能代表整個群體嗎?美團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平臺騎手總數超600萬,就算真有30萬本科生,占比也才5%——怎么到了自媒體嘴里,就變成“本科生擠爆外賣行業”了?
為啥這種謠言總有人信?因為有人需要它。
對自媒體來說,“高學歷就業難”是流量密碼。現在網友最愛看什么?不是“某某學霸逆襲”,是“讀書無用論”“寒門難出貴子”。你寫“本科生月入過萬”,沒人點贊;但你要說“本科生送外賣”,評論區立馬炸鍋:“我早說了讀書沒用”“現在大學生還不如農民工”。這種情緒越激烈,賬號漲粉越快,廣告費賺得越多。
對普通人來說,這種謠言是情緒出口。現在就業壓力確實大,2024年高校畢業生預計1179萬,比去年多21萬。
年輕人找工作難,中年人怕被裁員,家長擔心孩子沒出路——這時候突然有人告訴你“連本科生都只能送外賣”,你是不是瞬間覺得“原來不是我菜,是大家都難”?這種“集體抱團焦慮”的感覺,比獨自面對現實舒服多了。
可真相呢?美團騎手里確實有本科生,但更多是兼職、過渡或體驗生活。有人白天在寫字樓上班,晚上跑幾單賺外快;有人剛辭職還沒找到新工作,先送外賣過渡;還有人純粹想體驗基層生活——這和“就業難”有半毛錢關系?更別說那些真正靠送外賣養家糊口的人,他們更在意的是“今天跑了多少單”“客戶給沒給好評”,而不是“旁邊騎手是不是985畢業”。
說到底,這場鬧劇暴露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二是我們對“底層勞動”的偏見太深。
什么時候開始,“送外賣”成了“失敗”的代名詞?外賣小哥風里來雨里去,把熱飯送到千家萬戶,這份工作不體面嗎?同樣,本科生選擇送外賣,可能是暫時的,可能是興趣使然,也可能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誰規定讀了大學就必須坐辦公室?誰規定體力勞動就比腦力勞動低一等?
美團辟謠后,有網友評論:“就算真有30萬本科生送外賣,又怎樣?人家靠雙手賺錢,不偷不搶,比那些在辦公室摸魚混日子的強多了。”
這話在理。學歷是敲門磚,但不是枷鎖;工作是謀生手段,但不是人生標簽。有人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外賣員,有人想開小店——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哪種選擇都值得尊重。
最后想對那些被謠言嚇到的年輕人說:別被“30萬本科生送外賣”這種數字綁架。你的價值,從來不是由一份工作、一張文憑決定的。有人22歲畢業,25歲才找到方向;有人30歲轉行,40歲才成功——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與其焦慮“本科生是不是只能送外賣”,不如想想“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現在該怎么做”。
互動話題:你覺得“高學歷送外賣”是就業難的表現,還是個人選擇?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