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達130多頁的“研學手冊”中包括了知識儲備、學科研學課題、每天研學記錄、行后收獲等諸多板塊。每個研學點參觀的前后,學生們都要思考和回答手冊中設計好的問題,即使像參觀大學的行程學生們都要思考自己未來的大學目標和職業規劃┅┅無論是去年的陜西之旅還是今年的江南之旅,大興精華學校的研學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化的設計和實施理念,將研學的“研”與“學”真正落到了實處。
不僅如此,在研學地點選擇上大興精華學校還特意安排了紅色“圣地”延安、拜謁黃帝陵以及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內容,讓研學之旅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教育等的重要載體、落實立德樹人的“舞臺”和真正的“行走課堂”。
用課程化的設計和實施,將“游有所研”、“旅有所學”落到實處
“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口號,但最終未能挽救清朝統治。結合其舉措與時代背景,分析該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南京明城墻設有多重城門防御體系,如中華門的藏兵洞、甕城等構造。結合古代戰爭特點,闡述這些城門構造在軍事防御中的功能,并思考它們如何體現古人在城池建設中的智慧”┅┅7月5日,北京大興精華學校高一年級學生開啟了今年暑期的研學之旅,第一天到達南京后的行程中包括參觀金陵兵工廠舊址和南京城墻。當天行程結束后,學生們需要在專為此行制作的“研學手冊”中回答類似上面的這些問題。
這本厚達130多頁的手冊內容豐富,涵蓋了對南京、蘇州和無錫三大研學目的地進行介紹的“知識儲備”板塊,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和地理九大學科的“學科研學課題”板塊,以及包括“研學收獲”和“我的手賬記錄”在內的“行后收獲”板塊等。手冊中還有每天的研學記錄,比如第一天就介紹了金陵兵工廠舊址、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物以及什么是洋務運動,對南京城墻的介紹中則包括了墻體、城門、城樓、角樓的結構和構造等。除此,手冊還要求學生每天填寫類似“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想進行以下計劃和學習這些知識”,以便學生提前做好準備規劃;而當天活動結束后,學生們還要做好“研學總結”,包括當天參觀了哪些地方、自己有哪些收獲和感想等。
為確保此次研學之旅“研”與“學”的質量,精華學校總校校長王自勇行前專門召集教育教學各部門集體會商,強調“研學要以‘研’為主,做到研學前設問,研學中解疑、分享、日總結,研學后升華。真正做到旅途前、旅途中、旅途后的全程學習,讓研學的“研”落到實處,研學的“學”學有所成。”除此,他還組織召開了教師培訓會,對全體實踐指導教師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培訓重點包括中小學研學主題課程設計要求、本次研學教學目標和課程開發等。之后,各教研室再分別展開研究,設計研學課題等。
在具體實施上,此次研學采用了和課堂教學類似的方式,從而體現出課程設計理念。以語文學科為例,它要求學生們在實地體驗南京城墻時,要結合眼前看到的長江、城市風貌、城墻城磚等實景,深入理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詞意,尤其關注其描繪的金陵景象和抒發的“六朝舊事隨流水”等歷史興亡之嘆;然后思考“眼前的景象與詞中描繪有何異同?站在歷史發生地讀這首詞,對詞人懷古傷今等情感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古今對比下,對南京這座古城的‘變’與‘不變’有何感悟?”最終,學生們要完成一篇融合了登臨所見、詞作賞析和個人感悟、側重議論或抒情的文章。
即使是參觀大學這個環節,也可以看出學校在課程設計上的用心。參觀東南大學前,學生們通過“研學手冊”可以了解到該校的歷史、優勢、國際影響力以及反映學校工科見長特點的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建筑學、交通運輸工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熱門專業及其就業前景。行程中還專設了與該校學子交流的環節,活動結束后學生們要在手冊中寫下交流的感受,在“生涯規劃”表格中填寫自己了解的專業情況、如何成為理想大學的學子以及自己高考的理想大學和專業是什么、目前知識儲備、能力儲備和提升措施等。高一六班李同學的媽媽通過老師實時分享的照片注意到在西工大的學習和采訪環節中,孩子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整理和準備采訪資料,克服外界環境干擾和內心的緊張,最終從容地在鏡頭面前回答問題,她相信“這樣的挑戰不僅能鍛煉孩子們的即時表達能力,也能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更清晰的理解。”
對此王自勇表示,“研學旅行作為學校課堂教學的延申擴展,已成為推進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經,所以在學習方式上我們強調研學要通過體驗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和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習方式多樣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而學生們從這種研學方式中也收獲了不小的進步。高一二班孫同學在參觀有1300多年歷史的小雁塔時,對其經歷多次地震、塔身多次開裂又神奇地合攏感到不可思議,由此對古代工匠“雁塔神合”的造詣敬佩不已,對唐代佛教建筑技藝及其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用他的話說,“在這次研學活動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通過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我不僅了解了相關領域的知識,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實踐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高一二班劉同學在參觀秦始皇帝陵時跟著老師學習并制作了迷你版的兵馬俑,這不僅讓她學會了用陶泥和石膏模具制作“小型兵馬俑”,還在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家長們也對學校的這種探索和努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在他們看來,“破教室邊界,無限擴大教室的空間,是一個有膽識有智慧的好做法”、“帶孩子們學中玩,玩中學……這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旅程,是孩子們人生旅途中一段最難忘的美好回憶”┅┅
此次研學行程中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和實施,其實只是大興精華學校日常教學理念的一個縮影。據王自勇介紹,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出發,其中橫向維度包括了四大類課程,即社會課程、素養課程、創新課程以及國際課程,每類課程都有其要實現的目標。以素養課程為例,它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等,此外要求每個學生要掌握一項技能;而縱向維度又將課程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國家基礎性課程,它面向所有學生;第二類是拓展類校本課程,學生自主選學,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應該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每個人潛能不同,所以我們根據學生不同差異和需求,強調多元化發展。在這種理念引領下,我們通過課程設置來實現這一目標,因為只有課程的多樣化,才能保證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王自勇指出。
讓“五育融合”成為研學“底色”,在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去年暑期,大興精華學校陜西研學之旅組織學生參觀了古都西安和紅色“圣地”延安。在延安的兩天行程中,學生們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探訪了楊家嶺和棗園、觀看了《保育院》的演出等。對于久居大城市、甚至從未離開過北京的這些高一學子們來說,此次“紅色之旅”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觸動。
在棗園,當高一二班的孫同學站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輩居住的簡陋窯洞前,想象著當年他們在如此艱苦環境下謀劃著中國的未來,堅持著對革命的信仰和追求,孫同學深受鼓舞的同時,內心中也對革命先輩們充滿了敬意。他說,“這次研學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增長了我的知識,還讓我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相信這次難忘經歷將會對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高一四班的周同學在參觀完棗園后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用他的話說,“在延安我深刻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它是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更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只要我不斷努力學習和實踐延安精神,就一定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參觀革命“圣地”,去年研學還設計了拜謁黃帝陵的行程。學生們在瞻仰黃帝手植柏、參觀黃帝腳印石、登臨祭祀大殿、探尋歷史遺跡的同時,更加牢固樹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傳承中華文明和弘揚愛國情懷的意識。在今年江南研學的行程中,學校也專門安排學生們參觀南京總統府、中山陵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從“研學手冊”中可以看出學校對這些參觀的精心設計,比如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后,手冊要求學生們要思考“為什么會發生南京大屠殺?從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的時代大背景分析,日本為何能發動這么大規模的戰爭?對比過去,中國和日本的國力都有所提升,兩個國家都邁向了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你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看待‘和平’的意義呢?暢談下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中學生應該怎么去做”┅┅
談及將“紅色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等作為研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初衷時,王自勇表示,“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所以我們的研學也要落實‘五育融合’發展要求,把研學活動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其實,重視“德育”不僅體現在研學活動中,它更貫穿在大興精華學校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據王自勇介紹,目前學校構建了“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德育體系,采取“小習慣大德育觀”、“上好大思政課”和“全員德育”的思路,以課程育人為例就包括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常規開設的“思政課程”,二是將學科課程與德育結合起來的“課程思政”,三是打造社會課程群,如學校舉辦的讀書節、勞動節、科技節、文化節和體育節等都成為這一體系的重要“抓手”。學校還通過邀請社區老黨員與學生一起參觀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組織黨團員和學生到社區去寫對聯、寫福字、慰問孤寡老人等活動,做好“家校社”系統育人這篇“大文章”┅┅
大興精華學校之所以如此重視德育并不是走過場,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認同。精華學校創始人廖錫瑞校長在提出“讓每個學生都上臺階”的辦學理念后發現,成績只是個結果,影響它實現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缺乏目標以及人格的不完善。于是學校很早就提出“完善人格、提高成績”的辦學目標,注重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施。現如今,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精華人的“血脈”之中。
正是由于大興精華人對德育的這份初心和堅守,才有了學生們研學歸來“沉甸甸”的收獲以及家長們的欣慰,一條條反饋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此次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學識,更點燃了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火,堅定了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守護歷史的光芒,傳承中華文明的薪火”、“在革命圣地延安,參觀老一輩革命家故居,孩子們感受到了革命前輩的艱辛與偉大;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廣場舉行的重溫入團誓詞、向革命英烈獻花活動,更讓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與洗禮。從老師們一張張及時反饋的游學日記中,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堅定與自豪,那是對信仰的堅守,對責任的擔當”┅┅
從去年的“穿越周秦漢唐、品讀中華文明”之行,到今年的“尋跡前年文脈、傳承紅色基因”之旅,大興精華學校讓“行走的課堂”成為了育人的新“舞臺”,正如王自勇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之旅其實早已超越地理行走,而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希望學生們讓‘知行合一’的種子在青春歲月中生根發芽,最好的課堂,永遠在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