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臺海局勢持續升溫,成為東亞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2024年10月,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李世強提出了一項令人矚目的建議:臺灣地區海巡署在面對解放軍海警船時,可考慮使用鎮海火箭彈進行威懾。
這一提議將執法單位推向了臺海潛在沖突的前沿,顛覆了傳統上由軍隊主導交戰的假設。如果“第一槍”真的由海巡署而非軍隊打響,這一意想不到的主題選擇將如何影響局勢?
中山科學院院長稱可以發射非致命彈藥
中國大陸海警持續加強在臺海周邊的執法巡航力量,島內媒體擔憂稱大陸很可能會通過此舉封鎖臺島。
對此,有臺“中山科學院”院長稱,臺海巡署的艦船配備有鎮海火箭彈,可以發射多種非致命彈藥。所以他建議臺海巡署在面對大陸海警船時,可以考慮主動出擊,使用這些非致命武器威嚇大陸海警。
這一發言一經曝光便引起了各方關注,這名院長雖然將“鎮海火箭彈”稱作非致命武器。但該型火箭彈實際上是一型“軍用轉警用”裝備,只是臺軍沒相中才被推銷給了臺海巡署。
一廂情愿的認為非致命武器就不會引起武裝沖突
島內中科院院長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制造海上沖突,和非致命火箭彈的性質有很大關系。
他認為非致命火箭彈就和水炮、超聲波武器一樣,不會引起真的武裝沖突。
這實際上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想法,因為所謂的非致命火箭彈其實是臺當局自己安的名頭,這種火箭巢本身一樣可以裝填殺傷彈藥。
從中國大陸海警的角度來看,島內海巡署船只一旦發射這種武器,我方根本無法判斷裝填的是不是非致命彈藥,既然如此就只能按照開火處理。
解放軍多次突破“紅線”
現在在一次次的軍事行動中,解放軍已經全面突破了臺當局所設立的每條“紅線”,所謂的臺海中線和識別區也已經不復存在。
但他們還是沒有進行所謂的反擊,現在連對峙也越來越少了。長此以往賴清德當局所鼓吹的和大陸“一邊一國”的謬論也自然淪為了笑柄。
賴當局官員認為,如果他們面對軍演行動還是沒有什么回應動作,接下來就徹底拿不到民眾的選票了,必須要強硬起來才能收攏人心。
大陸海警力量不可小覷
更為重要的是,大陸的戰略不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而是包括了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常態化巡航”,大陸展現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更是一種決心,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態度。而在這一過程中,海警2901艦這樣的存在,無疑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海警2901參與演習的意義,也在于它預示著未來若臺海有事,海警將與海軍緊密合作,共同完成封鎖與控制的任務。而搭載直升機也讓其具備了在大范圍內,進行偵察與快速反應的能力。
一著急,有人就想開第一槍
解放軍的軍機軍艦,在臺島周邊轉悠得跟上下班打卡一樣勤快。大陸海警船的巡航,更是把所謂的“海峽中線”和“識別區”擦得一干二凈。
這層層加碼的壓力,讓島內一些人徹底破防了。特別是綠營,曾經劃下的“紅線”被踩成了地毯,臉上實在掛不住。面對這種“切香腸”式的步步緊逼,臺灣那邊又拿不出什么像樣的反制牌。
就在這節骨眼上,島內“中山科學院”的一位院長,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給臺海巡署出了個“高招”:面對大陸海警船,咱也別客氣,直接用“鎮海火箭彈”打幾發“非致命彈藥”嚇唬嚇唬他們。
這話一放出來,整個島內都炸了鍋。
那枚“非致命”的火箭彈,其實是門真炮
這位院長口中的“非致命武器”,就是一門正兒八經的輕型火箭炮。當初是給陸軍設計的,結果人家軍隊沒看上,才半賣半送地塞給了海巡部門。
更要命的是,它平時裝填的,全是高爆彈、穿甲彈這類要命的家伙。就算真按那位院長的說法,臨時換上空包彈或信號彈,它的性質也變不了。
臺灣海巡署要是真聽了這個主意,扣下扳機,那毫無疑問,臺海沖突的“第一槍”,就是它打響的。
真動起手來,水炮就能教你怎么做人
在它對面,是大陸海警船上那些堪稱“水上兇器”的大功率水炮。這些水炮可不是洗車用的高壓水槍。在南海,中國海警的水炮不止一次展示過它的威力:一股強勁水柱,能像子彈一樣瞬間擊碎數公里外船只的駕駛艙玻璃。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驅離,而是通過物理沖擊,直接剝奪你的行動能力。更關鍵的是,大陸在大功率水炮技術上遙遙領先,許多核心產品甚至對外禁運。而臺灣在這方面,幾乎一片空白。
想在海上用水炮壓制對手,唯一的辦法就是擁有比它更大、更強的水炮。在這場“水戰”里,臺灣連上牌桌的資格都還差得遠。
巨艦面前,小船連當對手的資格都沒有
除了武器,還有一個更讓人絕望的現實:塊頭。大陸海警近年來下水的新船,動不動就是萬噸級的巨無霸,比如那艘著名的“2901”號,與其說是船,不如說是一座會移動的海上堡壘。
裝甲厚、噸位大,船頭經過特殊強化,本身就是最可怕的武器。
反觀臺灣海巡署,主力艦船大多是千噸級,甚至還有幾百噸的小艇。這兩種船在海上相遇,那畫面約等于一輛小電驢想去別停一輛重型卡車。
在近距離對峙中,大船根本不需要開火,光是利用自身的巨大慣性,一個轉向、一次貼近,產生的浪涌和壓迫感就足以讓小船失去控制。
真到了撕破臉的時候,直接撞過去,小船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臺灣海巡署想用“非致命”火箭彈去“秀肌肉”,在絕對的體量差距面前,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結局只有自取其辱。
結語
所以,那位院長的“錦囊妙計”,看似聰明,實則是一個極不穩定的火藥桶。它不僅可能把臺灣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也給大陸的戰略決策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