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夏日熾熱,萬物并秀。夏天,歷來是與速度、激情同行的季節,陽光恣意傾瀉山川大地,映照萬物,暈染出滿目蓬勃的生機圖景。那滿眼的翠綠與蓬勃,正如呼倫貝爾當前奮斗的剪影,洋溢著不竭的活力。
錨定高質量發展的奮進坐標,自年初起全市便邁出鏗鏘步伐,首季戰報傳來佳音:經濟運行穩健提質,創新發展持續增強;重大項目施工場景熱火朝天,藍圖正漸次落地;產業升級動能澎湃,“三位一體”協同體系持續釋放發展勢能;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吸引四方資源匯聚;“呼倫貝爾大草原”“守望相助”“融合之路”三大品牌建設讓城市魅力更加彰顯;深化改革縱深突破,鄉村振興譜寫新篇——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凝結著全市各級各地區各部門干部群眾的智慧與汗水。
繼《春染北疆 實干開局》聚焦“六個行動”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探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大型主題報道后,將再次推出《山川綠漸染 草原萬象新》——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聚焦全市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一線調研行,系列報道將以記者一線視角切入,深入這片希望的田野,展現呼倫貝爾以創新為驅動、以實干為根基,匯聚奮進力量的生動實踐。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座城市在夏日驕陽下,以奮進之姿、擔當之態,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闊步前行生動愿景,敬請期待!
12.6萬平方公里森林、10萬平方公里草原、2萬平方公里濕地、500多個湖泊、3000多條河流,這些生態要素構成了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生態系統。
呼倫貝爾大草原莫爾格勒河景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呼倫貝爾市主動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大生態”轉型升級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治理新途徑,謀劃建立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自然要素為一體、涵蓋生態領域重點任務的“一張圖”和覆蓋林草沙濕耕生態保護與修復、水氣土固廢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監測、執法、監督、整改重點工作的“一張網”。推動構建全要素、全方位、全領域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管理模式,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走在前、做表率,逐步探索形成呼倫貝爾市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管理“一張圖”“一張網”覆蓋生態環境全要素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管體系。
摸清生態家底
實現精準落圖
生態安全屏障“一張圖”即通過點線面結合,把呼倫貝爾全市生態環境現狀和各戰線主要任務集中構畫在一張底圖上,全方位呈現呼倫貝爾生態環境“家底”。
工作人員開展污染監測。
目前,呼倫貝爾市已組織生態環境、水利、林草、自然資源、農牧、能源等部門單位,面向14個旗市區收錄森林、草原、沙地、河湖、濕地、農田等自然要素以及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區、呼倫湖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沙地和光伏一體化工程、大興安嶺生態屏障區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項目等7項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點工程任務,系統梳理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節能降碳等各領域重點工作舉措與進度,累計收集120類資料數據,涉12萬余條信息要素。
有了基礎數據做支撐,下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實現圖像示意。呼倫貝爾市對環境風險點、敏感點等進行分類標注、明確坐標點位,現已實現全市自然生態、環境質量、重點任務及精準畫像等基本情況的數據整合、圖層疊加,完成了生態安全屏障“一張圖”數字化構建和生態安全屏障布局示意圖制作,并已開展全市環境風險點、環境敏感點、問題清單、排污單位信息的平臺系統導入。
如果說數據是地基,圖像是建設中的樓房,那搭建一套完整的涵蓋生態要素的數字平臺就是最終要呈現在眼前的立體建筑。依托現有的生態環境預警信息平臺,與專業機構開展合作,呼倫貝爾市已完成系統平臺軟件架構初步規劃,設計開發9項系統共54個功能模塊,加快建設“一張圖”“一張網”綜合指揮平臺,為實現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數據整合、應用、共享和相關部門業務融合、執法協同、監督貫通提供堅實基礎。
搭建一體化平臺
實現工作聯動
為打破各個職能部門“單兵作戰”的工作局面,呼倫貝爾市建立了跨區域跨部門的聯防聯控機制,全方位加大生態環境監管力度。
執法人員赴企業開展生態環境執法檢查。
通過運用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24項監測內容,統籌生態保護修復與監管監測、環境質量與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精準掌握草原森林濕地沙地生態系統、黑土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保護情況;嚴格監督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草原超載過牧等生態監管情況;科學監管綜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碳匯林建設等生態修復情況;動態更新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聲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測等環境質量與污染源監測情況。進一步加強與自治區環境監測分站的工作協作、提升海拉爾環境監測中心能力、強化旗市區環境監測能力,進而實現綜合生態監測體系。
建立綜合生態監測體系還遠遠不夠,工作中呼倫貝爾市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執法銜接機制。建立基層執法線索移送、信息反饋機制,加強部門執法與蘇木鄉鎮綜合行政執法銜接,強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草、水利、公安等部門執法聯動,聯合森工集團、農墾集團和地方林業局等相關單位,在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調查等方面深化協作,并推動組建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執法隊伍,推進旗市區生態環境“局隊合一”工作模式,實現基層執法與監管有機結合,構建“大生態”執法工作格局。今年共聯合開展危險廢物相關執法檢查167家次、污染源監測數據相關執法檢查145家次,出動檢查執法人員700余人次。
為統籌生態執法監督效能,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統籌作用,呼倫貝爾市依托紀委監委、人大、政協、巡察、審計、檢察、刑事司法等部門,強化政治監督、執法監督、民主監督、巡察監督、審計監督及公益訴訟、兩法銜接,形成生態環境一體化監督機制,進一步提高生態管理效能。
用好數據資源
實現智慧管理
建筑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好,關鍵是發揮效能。工作中,呼倫貝爾市依托綜合指揮平臺對各相關部門監測情況、遙感影像等大數據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共享,切實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效。
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開展呼倫貝爾市生態安全屏障“一張圖”“一張網”建設培訓。
進一步推動數據整合。運用“精準畫像”研究成果,將各旗市區生態家底、環境基礎設施、突出問題隱患以及市級各有關部門基礎信息數據和各類環境執法線索120類數據納入平臺內,結合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污染源數據、環境管理信息等進行整合,實現數據的集中整合管理,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進一步深化數據應用。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對海量的生態環境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環境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通過GIS遙感和高架監控技術對地面生態環境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識別人為活動影響導致的林草破壞、超載過牧、自然保護地變化等問題,確定重點監管對象和區域,及時由相關部門進行執法監管,提高生態監管效率。通過移動APP實現基層執法人員監管聯動,現場將問題線索上傳至平臺內,由相關部門及時進行研判處理,并通過平臺反饋結果。
加速數據共享。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構建生態環境一體化應用體系,對上能夠充分銜接“內蒙古生態之窗”;橫向對接自然資源、林草、農牧、水利、氣象、森工集團、呼倫貝爾農墾等相關部門和單位,與呼倫湖保護區管理局信息系統、市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大數據中心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對下能與各旗市區生態環境分局共享共用,真正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蓖ㄟ^改革創新,呼倫貝爾正逐步打造“一張圖”“一張網”生態環境“天空地”一體化監管體系,實現對生態環境全要素的監管。相信通過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呼倫貝爾定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來 源:呼倫貝爾新聞
編 輯:錢雨佳
總編審:娜布琴花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聯系我們刪除或支付稿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