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貢遭遇暴雨襲擊,急促的雨點砸在釜溪河面上,水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漲。防汛關鍵時刻,高山井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春闌帶著工作人員在轄區冒雨巡河,手電筒的光在雨幕中劃出一道道焦急的弧線。“半小時后要向上級匯報汛情,數據必須準確。”謝春闌叮囑同行的工作人員。這樣的防汛巡查,只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作為高山井社區的當家人,謝春闌近年來積極探索黨建引領舉措,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致力于把社區建成一個溫暖幸福大家庭,提升居民歸屬感、參與度、幸福感和獲得感。她得到了轄區黨員干部、居民群眾的高度信任,居民們把她當作“貼心人”;她也榮獲了四川省優秀志愿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
一面墻的獎狀,寫滿了“為民服務”
當天一大早,暴雨稍歇,走進高山井社區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務社區”“自貢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集體”“全區基層黨建示范單位”等一整面墻的獎狀,還有摞得厚厚的錦旗,有些邊角已經微微卷起——“防汛先鋒”“百姓貼心人”“最美志愿者”……引路的社區工作人員楊瓊英笑著說:“這些錦旗都是居民們自發送來的,謝書記總說太占地方,但每一面都舍不得收起來。”
“這些都是居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肯定要好好保存。”謝春闌像一顆陀螺,在大廳里轉個不停:這邊接著居民反映城市更新工程噪音的電話,耐心解釋施工進度;那邊抓過筆記本,記錄上級部門要求的半小時汛情上報機制;轉頭又拉住工作人員交代,“七一到了,我們要抓緊給老黨員送‘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一會兒就去!”對此,她笑得爽朗:“社區嘛,不就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如今,在社區每個樓棟都張貼著謝春闌的聯系方式,以便每位居民隨時能找到她。她帶領社區“兩委”積極開展“黨建+小區業委會”“黨建+社區社會組織”“黨建+社區居委會”等引領計劃,推動社區所有小區均成立黨支部,每個小區黨支部都安排有一名社區“兩委”干部具體負責,實現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創新機制,增強了社區的造血功能。
同居民朝夕相處十余載,謝春闌得到了轄區黨員干部及群眾的高度信任。面對大家的稱贊,謝春闌謙虛地說:“我也沒有三頭六臂,只是作為黨員干部,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大家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辦實。”
“光榮在黨50年,我要站起來接受”
當天上午10點,天空放晴。謝春闌帶著工作人員匆匆趕往88歲老黨員廖學明家。
“廖爺爺,我代表黨組織給您頒發紀念章!”現場,她仔細替老人整理衣領,佩戴好黨員徽章,動作輕柔得像對待自家長輩。“哎喲,這可得站起來接受!”老人顫巍巍撐起身子,謝春闌趕緊攙住他的胳膊。當紀念章的紅綢帶掛上脖頸時,老人眼眶通紅:“50年啊,不容易……我要繼續發揮余熱,繼續作貢獻。”
廖學明的話語中,既有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從側面反映出高山井社區黨建有力量。
據了解,謝春闌自擔任高山井社區黨委書記以來,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整合多方社會資源,打造特色品牌,引進社會組織,先后成立“568”志愿服務隊、“余嬢嬢”金牌調解站等一列黨建特色服務品牌。目前,“568”志愿服務隊已有志愿者2000余人,開展各類志愿服務1000余次,服務對象超5萬人次。同時,她還引導創建“i-黨課”,加大對黨員的教育引導,將理論學習和志愿實踐有機結合,進一步激發黨員干部的熱情,讓群眾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如今,走在高山井社區里,處處都能感受到精細化治理的成果。翻開社區志愿服務臺賬,密密麻麻記錄著:1月組織“暖冬行動”為孤老送棉被;3月開展“學雷鋒”義診服務居民200余人次;5月“粽香傳情”活動包粽子2600個……這些數字背后,是謝春闌帶領團隊苦干實干的無數個深夜。大家總是幸福滿滿地說“高山井有謝書記真是咱們的福氣”!
當天恰逢謝春闌女兒生日,忙于社區各項工作的她,只能在午休時發了一條朋友圈:“我家小棉襖又長大一歲啦,每年生日都在考試。愿你心之所向皆能如愿,一生幸福美滿。”午休結束,又有居民來和謝春闌聊家常、反映問題。面對大家的信任,她說:“既然大家把我當貼心人,我就要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只要居民日子過得好,再累也值得!”(鄭皓勻、李秋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