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會同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以糾治各類網絡招聘亂象為重點,組織各地區深入開展2025年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
五部門聯合指導有關互聯網平臺企業,督促落實平臺審核巡查責任,核驗相關賬號及其運營主體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等資質情況。目前篩查出1196個公眾賬號未經許可擅自開展職業中介活動,已按有關法律規定和平臺運營規則采取暫停發布招聘信息功能等處置措施。
當前正值招工求職高峰期,一些不法單位和個人為牟取利益,未經行政許可、逃避監管,擅自開展職業中介活動。部分非法職介活動從線下遷移至網上,利用各類互聯網平臺,以公眾賬號、小程序和其他互聯網群組等形式,常態化發布招聘崗位,開展職業介紹。其中不乏大量涉嫌就業歧視、虛假招聘、“招轉培”“培訓貸”等違法信息,有的甚至涉及以招聘為名實施詐騙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人力資源市場秩序,侵害勞動者公平就業和人身財產權益。
常見的這些求職陷阱
你都能辨別嗎?
非法職業中介陷阱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未經許可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屬于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為,各類求職“陷阱”中多有此類“黑中介”進行組織或參與。求職者應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平臺,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最好選擇誠信度高、經營規范的服務機構。不要輕信中介機構的口頭承諾,務必簽訂正式服務協議。如遇“黑中介”,請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若個人財務、人身安全等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請保留好相關證據并立即報警。
入職前先交錢陷阱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勞動者財物?!度肆Y源市場暫行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受用人單位委托招聘人員或者開展其他人力資源服務,不得以招聘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用人單位或服務機構,均不能以收取押金、保證金、服裝費、資料費等名目作為求職者的錄用入職條件。
求職“內推”陷阱
收費“內推”、保offer等多屬虛假宣傳,涉嫌違法違規 ,求職者千萬不可抱著“走捷徑”“靠關系”等心態輕信騙子的話術,應通過正規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用人單位正規渠道求職。
招聘“套路貸”陷阱
求職者對有應聘意向的企業,最好事先通過第三方平臺等渠道核查其相關資質,若企業在求職過程中以各種理由要求租用、購買各類工作設備或交錢、貸款才能安排崗位的,應果斷拒絕,以免上當受騙
入職捆綁付費培訓陷阱
員工培訓成本一般應由用人單位承擔,對經付費培訓可錄用、包就業等要求,求職者一定要警惕“掛羊頭賣狗肉”陷阱,謹防既被坑騙一筆培訓費,又浪費時間精力,最后學不到什么本領,更得不到理想的工作。
兼職“刷單”陷阱
兼職刷單是詐騙更是違法行為,不要下載不明APP、掃描可疑二維碼或是繳納押金。
傳銷“拉新”陷阱
傳銷組織有三大特征:入門費、拉人頭、金字塔結構的盈利模式。求職者要掌握辨別傳銷的基本常識,避免誤入。求職者一旦被騙、遭受侵害,請立即報警求助,并可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
色情招聘陷阱
以招聘為名誘騙求職者從事色情服務等各類違法違規活動,是近年來的典型騙局。對此,求職者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擦亮識別騙局的“慧眼”,遇到“活少錢多、輕松來錢、躺平賺錢”等聽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遇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問多防備,謹防踩雷、掉坑。
盜用個人信息陷阱
在求職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和支付密碼等信息,提供證件復印件時在合適位置注明用途。
“貓膩”合同陷阱
求職者一定要仔細閱讀并認真簽訂勞動合同,尤其要核實清楚涉及個人權益的重點條款,這是對自己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若屬于非全日制工作,可以訂立口頭協議,但應注意留存當初做出約定時的有關資料。一旦遇到糾紛應及時尋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幫助,通過正規渠道予以妥善解決。
有關部門提示廣大求職者,
在求職過程中務必提高防范意識,
警惕各類招聘“陷阱”,
注意查詢相關網絡招聘機構
是否具有合法資質,
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招聘崗位信息。
一旦發現就業權益和人身財產權益遭受損失,
請及時聯系有關部門
依法投訴維權。
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