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暉
新華社7月15日消息,我國部署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
國務院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印發關于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從2025年到2027年底廣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
為什么要注重職業技能培訓?
從小處看,職業技能培訓是勞動者提技增收的重要途徑;從大處看,這也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的變化有關。
這幾年,我國的就業形勢出現了一個新變化,即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從就業總量看,青年就業群體和大齡勞動者面臨較大的就業困難。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需要保持在3000萬以上,還有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實現穩定就業。
另一方面,從結構上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持續升級,對人力資本的要求逐漸提高,但勞動者技能發展是一個慢變量,總體上跟不上新技術的加速演進,進而導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社部部長王曉萍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數字人才短缺問題更加突出,培養需求更為迫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p>
具體如何培訓?
今年3月,王曉萍提到,將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從今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
在培訓對象上,聚焦最急需的群體,特別是農民工、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
今年6月,《半月談》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目前,我國有約3億農民工,這一群體所掌握的技能水平無法很好適應信息化時代產業升級的需求,面臨轉型困境。
有專家建議,為在職產業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職業技能培訓,面向大齡農民工做好再就業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
在培訓內容上,重點圍繞就業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一些領域,比如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新職業等,增加緊缺技能人才供給,聯合民政、衛生健康、醫保等部門,開展養老服務技能人才、長期照護師等專項培訓。
同時,繼續深入實施數字人才培育行動,體現“產業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
此次發布的指導意見提到,聚焦高精尖產業與急需行業、就業重點群體等開展補貼性培訓3000萬人次以上。
意見明確,圍繞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聚焦先進制造、數字經濟、低空經濟、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生活服務等領域,大力開展分行業領域職業技能提升培訓。
各地要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效,激發企業培訓主體作用,發揮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民辦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等各類培訓載體作用,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模式,規范培訓內容并加強質量評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