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建設中的“共富鏈”、政治生活中的“溫度感”、文化交融中的“共鳴性”、民生改善中的“獲得感”、生態(tài)文明中的“綠色系”、黨的建設中的“凝聚力”,最終都匯聚成同一個答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新疆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jié)的具體行動。
新疆各項工作的主線是什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這是當下包括新疆在內我國民族地區(qū)各族干部群眾的高度共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這一重要論斷是基于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深刻把握,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制度基礎。
這一主線為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評價標準,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
從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入手,如何體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需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躬身實踐。
破題看行動。在新疆廣袤大地上,俯拾皆是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黨建引領強化共同體組織保證
黨的建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最根本的組織保證。從基層黨組織的“神經(jīng)末梢”到黨員隊伍的“多元協(xié)作”,新疆的黨建工作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新疆有108個縣市區(qū),1162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1798個村社區(qū),每一個基層組織都是肌體的“神經(jīng)末梢”。溫泉縣扎勒木特鄉(xiāng)博格達爾村就是其中之一。
▲博格達爾村。圖片來源:博州黨委宣傳部
博格達爾村人口少,不到200戶居民,戶籍人口只有450多人,10年前常住人口還不足戶籍人口一半,村子冷冷清清。可如今博格達爾成為了網(wǎng)紅村、旅游致富村,好不熱鬧。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變量,一是溫泉縣2016年投入1.3億元改造農村公路,打破交通制約發(fā)展瓶頸;二是從2021年開始支持村子探索“產(chǎn)業(yè)+文化+旅游”模式。
村黨支部書記阿衣古麗·居馬太認為,通過發(fā)展旅游博格達爾實現(xiàn)了蛻變。全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5萬元,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解決100多名本地群眾就業(yè),正是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政策支持+組織引領+黨員帶頭+全村努力”得到的結果。
阿衣古麗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打造戍邊文化主題村落、成立旅游合作社、對農房進行微改造精提升、評選五星級民宿、招商農副產(chǎn)品加工企業(yè)等具體工作上,都是黨支部給大家伙兒做思想工作、講發(fā)展前景,工作做不通就先讓村民中的黨員帶頭干、做示范,當游客涌進小村子、人氣越來越旺,村民們也就看到了致富希望之光,更愿意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這種扎根基層的組織力量,如同看不見的紐帶,將各民族緊緊聯(lián)結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大家庭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最堅強的政治保證。
共同發(fā)展夯實共同體物質基礎
克拉瑪依有一家新疆坤隆石油裝備有限公司,他們的技術骨干卡米爾丁·玉蘇甫等職工操作全自動生產(chǎn)線,每年能為塔里木、克拉瑪依等油田提供數(shù)萬根高品質抽油桿——這個拳頭產(chǎn)品也正是坤隆立足行業(yè)的“看家本領”,遠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
誰能想到,這位如今月薪近萬元的技術骨干,七年前還是喀什地區(qū)莎車縣的一名普通農民,連“扳手”這個詞都聽不懂。
卡米爾丁的成功路上離不開一直帶他教他的山東師傅,也離不開公司為零基礎員工專門制定的培養(yǎng)計劃。當然,他也不是個例。僅僅在坤隆,就用3年時間將公司的19名零基礎少數(shù)民族員工培養(yǎng)成了技術骨干。要知道,這僅僅是一家只有60名員工的企業(yè)。
在新疆,在經(jīng)濟建設中,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任何經(jīng)濟活動都離不開人,任何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各民族、各工種、各學科人才的團結奮斗。
▲6月25日,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甬庫同心村智慧農業(yè)植物工廠,技術人員在培訓從當?shù)卣衅傅霓r業(yè)產(chǎn)業(yè)工人。 新華社記者 徐宏巖 攝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讓各個企業(yè)、各個領域的從業(yè)者們形成了朝夕相處的“共富鏈”,讓“你的收益就是我的發(fā)展”成為追求。
制度保障鞏固共同體政治基礎
“你是什么族?”一位來自福建廈門的攝影師,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旅游時,遇到一位少數(shù)民族小朋友,提出了一個特別普通的問題,卻得到意想不到的回答。
“我們都是中華民族,你不會不知道吧。”
這不是新疆小朋友第一次這樣表達對中華民族的理解,說明在新疆各族青少年心中共同體意識在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這次閩新的溫情對話,以小朋友們一曲閩南語歌曲《廈門親像一首歌》結束。小朋友感謝廈門援助了吉木薩爾,感謝來自廈門的資金修建了新的學校、增添了新的教具,感謝來自廈門的老師,放下家庭、放下自己的孩子遠赴幾千公里,投身新疆的教育事業(yè)。歌聲雖然稚嫩,但情感無比真摯。
通過這些可以清晰看到,我們黨對援疆工作的制度設計,讓新疆小朋友表現(xiàn)出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度認同。
作為全國唯一三級自治地方(區(qū)、州、縣)俱全的自治區(qū),新疆設有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自治地方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行使管理本地區(qū)事務的權力,自治區(qū)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均由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擔任。當前,新疆少數(shù)民族公務員占干部總數(shù)40%以上,其中,少數(shù)民族婦女干部占全疆婦女干部總數(shù)60%以上。在新疆,不論人口多少、發(fā)展程度高低,各族人民都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有相同權利,履行相同義務,公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2025年6月27日,在新疆和田技師學院,北京援疆教師李寶(右三)和當?shù)亟處熞煌笇W生維修汽車。新華社記者 徐宏巖 攝
在這樣的保障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共同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政治建設,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了每個人真實的感受。
文化認同筑牢共同體思想基礎
新疆這片廣袤疆域的悠久歷史,始終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xiàn)。
從先秦時期玉石之路的駝鈴交響,到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文明互鑒;從近代反帝斗爭的血火淬煉,到今天“一帶一路”的開放包容,新疆各族人民在用各種方式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迪麗娜爾·阿布拉委員(右三)介紹新疆兒童畫里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迪麗娜爾·阿布拉供圖
全國政協(xié)十四屆一次會議上,迪麗娜爾·阿布拉委員將一些新疆小朋友的兒童畫帶到政協(xié)會議討論現(xiàn)場,各位委員從畫作中看到了邊疆孩子們關于太空船、農業(yè)機器人、高速火車等豐富想象力,也看到了山水畫、工筆畫、油畫等繪畫技法,還看到了笑臉、幸福、自得。這些兒童畫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這種認同來自于長久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也來自于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引領。
這是深植于心的認同,如同天山腳下的根系,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伸,生長出更加繁茂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樹,每個枝丫都沐浴著 “同心共筑中國夢” 的陽光。
民生改善凝聚共同體社會基礎
民生建設中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事例很多,但有一個最重要的,也往往會被大家忽略的事實是“中央轉移支付”。
近年來,中央財政對新疆的轉移支付規(guī)模年均增長10.2%,規(guī)模早已超過3000億元,而新疆又將70%以上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這筆“民生賬單”上,既有安居房建設的磚瓦,也有雙語學校的課本,更有鄉(xiāng)村衛(wèi)生院的聽診器,每一分錢都是黨和國家對新疆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實實在在的支持,每一分錢都在書寫“全國支持新疆、新疆回報祖國”的共同體敘事。
▲北京援建的新疆和田地區(qū)和田縣塔瓦庫勒鄉(xiāng)中學。陶拴科 攝
當國家的支持轉化為各族群眾手中的安居房鑰匙、孩子書包里的課本、病床上的醫(yī)保結算單,中華民族共同體就從政治理念變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現(xiàn)實。
綠色發(fā)展共建共同體美麗家園
形容新疆,總會先從地貌說起——三山夾兩盆,也正是因為這兩盆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給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種下了綠色的種子。
去年,新疆人創(chuàng)下了一個壯舉,建成了世界最長環(huán)沙漠綠色生態(tài)屏障,一條長3046公里的“綠圍脖”環(huán)繞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了寄托最美好的希望,來自祖國各地、各個民族的治沙人一致決定,最后一棵樹苗種“沙漠玫瑰”。
▲這是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拍攝的北山森林公園。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其實,治沙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力量。新疆,特別是南疆,祖祖輩輩治沙植綠,曾經(jīng)塔克拉瑪干沙漠邊上的柯柯牙是一片即將被沙漠吞噬的地方,如今是萬畝果林,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當?shù)厝罕姡矘渥o綠,與風斗、與沙斗的艱辛付出。
如果沒有各民族團結一心,成就不了塔克拉瑪干的“綠圍脖”。 在與風沙的較量中,各族人民深刻體會到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命運關聯(lián),這種在共同奮斗中淬煉出的生態(tài)共識,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綠水青山間愈發(fā)牢固。
經(jīng)濟建設中的“共富鏈”、政治生活中的“溫度感”、文化交融中的“共鳴性”、民生改善中的“獲得感”、生態(tài)文明中的“綠色系”、黨的建設中的“凝聚力”,最終都匯聚成同一個答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新疆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jié)的具體行動。
當各民族在共同發(fā)展中分享紅利、在共同守護中凝聚情感、在共同奮斗中奔向未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會像天山雪松一樣深深扎根,像塔里木河一樣百川匯流,為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最堅實的根基。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來源 | 中國民族報 新疆發(fā)布,原標題:《新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點滴實踐》
作者 | 姚彤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主編 | 崔靖芳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