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中國版圖的西北邊陲伊犁河谷、北疆草原深處,以及東北的黑龍江界江沿岸,生活著一群獨特的中國人。
他們有著深邃的藍眼睛、高挺的鼻梁,卻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從長相到生活方式,都呈現出中俄文化交融的色彩,這便是中國俄羅斯族。
盡管總人口不足兩萬人,他們卻用數百年的光陰,將自己的命運與華夏大地緊緊交織。
故事要從17世紀的風云變幻說起。明清交替之際,沙俄哥薩克騎兵向東擴張,與鎮守黑龍江流域的清軍發生激烈沖突。
雅克薩之戰塵埃落定后,數百名沙俄戰俘被清軍押解至北京,編入鑲黃旗與正白旗。
據《八旗通志》記載,清廷特批東直門內的官房供其居住,并按旗人待遇賜予田畝耕牛。
這些阿爾巴津人不僅獲許與滿族女子締結婚姻,還被要求學習滿語騎射,部分士兵甚至在宮廷擔任侍衛,逐漸融入京城生活。
如今東直門的北新橋街道,仍留存著他們建造的圣尼古拉教堂遺跡,斑駁的磚石見證著這段跨越國界的融合史。
18世紀后,隨著沙俄在新疆塔城、伊犁和黑龍江璦琿設立貿易口岸,更多俄羅斯移民涌入中國邊境。
在伊犁河畔,俄羅斯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灌溉技術,幫助當地開墾出成片良田。
特別是在蘇聯大清洗時期,近兩萬華僑帶著俄羅斯族配偶回到中國,他們在新疆伊犁、塔城安家落戶。
新中國成立后,這個融合中俄血脈的群體被正式確認為中國少數民族,
內蒙古呼倫貝爾的恩和鄉因聚居著眾多俄羅斯族后裔,成為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
漫步在恩和鄉的街巷,獨特的文化交融景象隨處可見,如今的恩和鄉,俄式風情與東北民俗完美融合,
鄉口的界碑旁,新修的中俄雙語標識牌格外醒目,往來的游客常能看到穿民族服飾的老人,用熟練的漢語向孩子們講述祖輩從貝加爾湖遷徙至此的往事。
而在新疆塔城的喀拉哈巴克鄉,這種文化交融的場景隨處可見,在黑龍江黑河市不少家庭至今保留著薩洛配列巴的飲食習慣。
每年春最隆重的就是巴斯克節,維吾爾族鄰居身著艷麗的艾德萊斯綢,與頭戴精致俄式花巾的俄羅斯族婦女圍坐在一起。
身著民族服飾的老人帶領孩子們誦讀祝禱詞,穿警服的民警也加入撞彩蛋的游戲,大家互道基督復活的祝福。
不久之后,巴斯克節正式被列入非遺名單。
當地政府以此為契機,不僅撥專項資金修繕了具有百年歷史的東正教堂,恢復了彩繪玻璃與木質穹頂的原貌,還將這一傳統節日融入邊境旅游。
如今每到節慶時分,恩和鄉的草原上便支起彩色帳篷。
游客們可以跟著俄羅斯族手藝人學習繪制復活節彩蛋,品嘗剛出爐的俄式列巴,甚至參與到傳統的撞彩蛋競技中。
旅游項目的開發既讓古老民俗煥發新生,保護性開發讓巴斯克節不僅是民族記憶的載體,更成為中俄邊境線上一張鮮活的文化名片。
這些跨越國界的故事,不僅是一個民族的遷徙史,更是一部生動的文化融合史,
從雅克薩戰俘到新時代的中國公民,從異域文化到非遺傳承,中國俄羅斯族用三代人的時光,在華夏大地上書寫出獨特的民族篇章。
而俄羅斯族人對中國的強烈認同并非憑空產生,歷史記憶中的國家庇護是認同感的根基。
華僑家庭回到中國時一無所有,是當地政府分土地,建房子、種莊稼。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僅承認他們的民族身份,還在新疆、內蒙古等地設立民族鄉,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這種被接納的感覺讓他們對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依賴。
俄羅斯族青年與其他民族一樣,享受同等政策福利。
新疆許多俄羅斯族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內地高校,畢業后也能夠回到邊疆成為教師、醫生或公務員,工作和生活都有了著落。
就算他們的臉像俄羅斯人,但心是中國心,祖輩來這里是為了活下去,現在守在這里,是因為這就是家。
這或許正是中國俄羅斯族人的共同心聲,他們用數百年的時光,將自己活成了中國故事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1. 《中國統計年鑒(2021)》,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
2. 《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俄羅斯族簡史》,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2008年。
3. 《蘇聯大清洗時期華僑遣返問題研究》,《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
4. 《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社會文化變遷調查》,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5.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俄羅斯族巴斯克節》,文化和旅游部官網,2011年。
6. 《新疆俄羅斯族人口與社會發展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