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航運學院“水韻聲動”實踐隊來到荊州市公安縣青羊崗土家族村,開展“推廣普通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實踐隊為當地村民帶來普通話學習新體驗,以語言為紐帶,搭建起鄉村發展的新橋梁。
清晨,青羊崗土家族村的石板路上,薄霧還未散盡,清脆的朗讀聲已回蕩開來。“歡迎來到青羊崗土家族村!”推普實踐隊的大學生程好正在為村民們示范普通話發音。62歲的土家族村民田大爺認真地聽著,感慨地說:“我說土家族話大半輩子了,沒想到還有機會學習普通話,真感謝這些‘城里來的小老師們’哇!”
青羊崗土家族村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73歲的代大爺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世代與當地方言交融,他早已習慣了帶著濃重口音的日常對話。“兒子在武漢打工,打電話總說俺的話聽不懂。”代大爺嘬著旱煙袋,煙桿在石桌上敲出悶悶的聲響。實踐隊看出代大爺對語言交流的苦惱,決定幫助他更好地與外界溝通。
實踐隊剛來時,代大爺的家門總是半掩著。隊員們抱著普通話教材上門,他要么蹲在菜園里侍弄辣椒苗,要么借口喂雞躲進柴房。但實踐隊成員沒有放棄,一有時間就和代大爺交流溝通,并教給他一些簡單的普通話交流技巧。經過幾天的努力,代大爺終于被感動,主動搬來竹椅,坐在院中的老槐樹下,和村里的小朋友用普通話交流,一幅美好祥和的畫面呈現在眼前。
“水韻聲動”實踐隊還來到土家族村民張大姐家的菜地里,手把手教她和她的孩子用普通話標注蔬菜名稱。“這是‘西紅柿’,‘柿’字發音要翹舌……”在張大姐家中,團隊成員與張大姐一家親切交流,了解他們日常的語言使用情況,并針對發音、用詞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指導。通過生動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講解,實踐隊向張大姐一家介紹了普通話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使用普通話。張大姐特別感謝這些熱情的大學生,使他們對普通話有了更深的認識。張大姐說:“平時在家中主要使用方言交流,普通話水平有限。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講普通話的重要性,也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普通話知識和技巧。”
“水韻聲動”實踐隊將普通話推廣與鄉村振興、民族交融緊密結合,用青春力量為青羊崗土家族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村支部書記張義華表示:“這次‘水韻聲動’實踐隊在我們青羊崗土家族村推廣普通話,提升了村民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村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動能。”
此外,“水韻聲動”實踐隊還來到了有數百名少數民族村民的資市鎮潘市村,在這里遇到了一位清江大隊土家族老人劉大爺。當第一次敲開劉大爺家的木門時,這位老人正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黝黑的面龐通紅。“普通話?我聽得懂荊州話就夠了。”他擺擺手,灶臺旁邊滿是蔬菜。實踐隊員沒有放棄,幫老人家摘菜和洗菜。劉大爺看到實踐隊員這么熱情,也就沒有再推辭,和大家逐漸熟絡起來,并開始嘗試說普通話。
當劉大爺的兒子打來視頻電話時,屏幕里操著南方口音的年輕人在工地宿舍比劃著:“爸,我寄的膏藥收到了嗎?”老人張了張嘴,用普通話說出“收到了”,他的兒子驚喜地夸父親的普通話進步很大,劉大爺和實踐隊員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水韻聲動”實踐隊將繼續努力推廣普通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成長的動人篇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通訊員:王同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