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孔子故里——尼山,一場別開生面的金融文化論壇成功舉行。這場論壇是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首次舉辦的金融平行論壇,以“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為主題。
信用的金融釋義有哪些?金融行業的“守正”與“創新”如何平衡?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現代金融如何取其精華?圍繞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的碰撞、金融倫理、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等相關話題,與會者展開了討論。
金融的本質
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他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唯有誠信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敬。《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也指出“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強調誠信是一個國家治理的根基,是老百姓為人處事的依據。管子亦云,“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將誠信視為凝聚人心的紐帶。
山東財經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彭紅楓表示,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與傳統文化對誠信的重視高度契合。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行長李峰認為,從金融的角度來看,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文明的基礎。交換靠的是信用,沒有貨幣的時候有信用,將來貨幣消亡的時候也有信用。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旺,國無信不強。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具備幾個基本要素: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等,其中沒有一條能離開信用。
李峰表示,信用建設涉及面很廣,包括社會信用、司法信用、機構信用、法人信用、個人信用,特別是信用數據庫的建設和信用評級評價體系的建設,這些需要政府的引導、金融機構的努力和全社會的幫助。整個金融體系的重構升級,特別是金融強國的建設,在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李峰表示,全社會應倡導誠實守信,同時也要堅決打擊不守信的行為,例如信貸“黑灰產”、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金融系統要積極參與,在全社會營造信用文化和信用環境,這有助于金融文化的建設和金融強國的建設。
彭紅楓表示,未來繼續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可以從法治的剛性約束、制度的精準賦能和文化的柔性涵養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培育構建制度完備、技術先進、文化深厚的現代化誠信體系。
守正與創新
新華保險董事長楊玉成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形成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等獨特理念,產生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涌出了一大批生財有道、重義輕利的商業典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買賣不成仁義在”等諺語婦孺皆知。
楊玉成表示,尊重現代金融規律的同時,我們要深度汲取古代商業倫理中的人文主義養分,推動行業在經營觀、義利觀、風險觀上形成約束,為解決現代金融過度逐利等現象貢獻“良方”。
楊玉成以保險行業舉例,保險“兩器三網”(充分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助力筑牢經濟安全網、社會保障網和災害防護網)的功能定位,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的傳統思想理念深度契合。扶貧幫困、守望相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堅守,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是古人對大同世界的終極設想,歷朝歷代的義倉、社倉等慈善制度,在家庭養老和宗族互助之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守正的同時,也要創新。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表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守牢守正是根基,另外要實現技術賦能、模式創新,以及豐富和創新風險管控手段。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表示,現在,金融也在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越來越多,為綠色、科技、養老領域提供支持。金融不僅僅是商業,也嵌入了公共性的職能,這也是創新。
李峰提到,守正和創新始終是辯證的兩方面。創新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從金融業自身來講,守正也要尊重監管,堅守規則,盡量在規則的范圍內去創新;另一方面,創新本身是對原有規則的挑戰和突破,可能也走在一些規則的前面,也需要社會和監管的包容和寬容,同時要及時把金融創新活動納入監管視野,進行觀察和評估。
(作者 劉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劉穎
經濟觀察報金融市場新聞中心記者,關注銀行、消費金融、平臺金融、AMC、融資租賃、擔保等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