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把SSN(X)的首艇采購時間從2035年推遲到2040年,聽起來像是預算問題,實則是整個戰略“轉速”在調——不是造不出,是沒必要那么快造。這話怎么講?先看看他們現在的潛艇家底子。
美軍的核潛艇三套班底:打洲際核彈的哥倫比亞,發巡航導彈的俄亥俄(剩下那幾個快退役了),以及現在打前鋒的弗吉尼亞。弗吉尼亞這幾年每年下水兩艘,造價40億美元起步,已經夠讓美國海軍“頭頂冒煙”了。現在SSN(X)來了,一艘起步71億,國會預算辦公室還估87億——這不是建軍,是燒錢競賽。美國人雖然熱衷軍備,但真不傻,這種賬他們也得算。
關鍵是這艘潛艇設計過于“貪心”:想把海狼的速度、弗吉尼亞的靜音、哥倫比亞的續航全堆上去,說好聽點叫“融合”,說難聽點就是“求全癥候群”。美軍這艘SSN(X),從構想到建成,已經變成個四不像的白象工程,越來越重,越來越復雜,光設計調試周期可能都要十年起步。
為啥現在突然踩了剎車?其實就兩個字:顧不過來。
哥倫比亞級那邊已經在擠爆船廠的產能了,弗吉尼亞還要維持年產兩艘的節奏,現在你再丟一個SSN(X)下去,誰來造?誰來修?誰來測?美國海軍的“工業基地”根本承受不了這個三線開戰的節奏。別忘了,這還是在俄烏戰場上美軍彈藥告急、印太軍演持續、軍工產能吃緊的大背景下。
而且更現實的考量是,美軍目前的作戰構想已經在快速轉型,從“超級平臺”變成“多點節點”。潛艇當然重要,但無人系統、智能水雷、水下網格通信這些低成本、快部署的系統越來越吃香。你說你2035年造出來的巨型潛艇,一出廠十年后才服役,能不能適應2045年的作戰環境,沒人敢打包票。
從咱們的角度來看,美軍這一推,其實是個稀缺的戰略空檔期。
按現在這個節奏,美海軍未來十年都沒辦法完成舊潛艇的替換,弗吉尼亞后繼乏人,海狼又不可能重開產線(造價高,太難維護),而SSN(X)又上不來。這就意味著:他們海底的打擊力和隱蔽部署能力,可能出現階段性滑坡。
而我們呢?095項目、無人潛航器、“海底長城”計劃全在往前沖,這是一種錯位式反超的機會。不是說現在我們就能碾壓美軍,但你要想,這是一場接力跑,對手開始換鞋,我們不該加速沖刺嗎?
所以別被“2040年才采購”這話嚇住,其實他們真正想買的是未來的戰略地位,不是眼下的戰力。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美軍潛艇什么時候下水,而是——我們能不能在這五年窗口期,把中國的水下戰力打成美軍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對手。
最后一說,這也別當成美國“衰敗”的證據。他們還是有那個潛力,但也真到了要精打細算的時候。打仗已經不是拼誰大誰多,而是拼誰快誰狠,誰能用有限的錢搞出最大威懾。現在看,美軍這一步是退,也是藏。但也正因為他們退了,我們不能再等。真正的窗口期,轉瞬即逝。抓不住,下次就沒這個便宜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