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聊美國造船工業的一件糟心事。他們最新一代的福特級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最近又宣布延期了。這次直接推到2027年,比原計劃整整晚了兩年。這事兒可不是簡單的“遲到”問題,背后折射的是美國整個工業體系的大滑坡。而更關鍵的是,航母這東西,從來都是美國全球霸權的象征,現在這根“大棒子”開始生銹了。
先說說這次延期的直接后果。明年5月,美國最老的“尼米茲號”航母就要退役了,而本該接班的“肯尼迪號”卻還躺在船廠里磨洋工。這一進一出之間,美國海軍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只剩下10艘現役航母——這可是美國四十多年來頭一回跌破11艘的“法定最低線”。別小看少了這一艘,美國全球戰略就像個精密的齒輪箱,每個齒都得嚴絲合縫。現在少了個關鍵齒,運轉起來可就費勁了。美軍自己都承認,航母不夠用,意味著他們在西太平洋、中東、地中海這些熱點地區,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疲于奔命。
那么問題來了,堂堂美國,造艘航母為何這么難?
再說美國航母,肯尼迪號從2015年開工到現在,十年過去了,進度條才卡在95%,最后5%一直跨不過去。預算文件里對原因的解釋挺直白:一是“先進攔阻裝置”搞不定,二是“先進武器升降機(AWE)”裝不好。聽先進攔阻裝置,設計目標是能連續攔阻16500次飛機不故障,結果實際測試中,攔個20次就罷工了。而升降機實際上是一種垂直運行的直線電機,它三天兩頭失靈,飛機彈藥都送不上甲板。更諷刺的是,這些問題在首艦“福特號”上就反復發作,折騰了十年才勉強能用。結果造“肯尼迪號”時,船廠英格爾斯公司居然說:“因為建造速度太快了,沒來得及把福特的教訓用上。”
這話聽著,像不像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找借口?技術問題的背后,是整個美國造船業“脫工業化”的頑疾。紐波特紐斯船廠那些焊工老師傅平均年齡已經達到54歲。年輕焊工缺口高達1.2萬人。冷戰時期造尼米茲級,全國1200家供應商擰成一股繩;如今連特種鋼都要進口,供應商不到400家。這還不算,軍工體系已經成了個“利益復合體”的怪胎——軍方、承包商、國會三方博弈。造航母早就不是單純的國防任務,而是地方就業、企業利潤和政治分肥的籌碼。誰敢優化流程,誰就是跟軍工巨頭和國會議員們過不去。結果就是預算越堆越高,工期越拖越長,質量還未必過關。
回想尼米茲級縱橫四海的年代,那真是美國的黃金時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載著90架戰機滿世界跑——封鎖蘇聯、轟炸伊拉克、威懾中國。它們就像移動的國土,開到哪里,哪里就得看美國臉色。1996年臺海危機,美軍兩艘尼米茲級往臺灣以東一擺,那就是赤裸裸的武力脅迫。可現在呢?“福特號”倒是去地中海“秀肌肉”了,結果艦載機出動率比老舊的尼米茲還低33%,電磁彈射故障率高達1/400,也就是每起飛400架次就要出一回故障,飛行員起飛時人人提心吊膽。
當“肯尼迪號”難產的消息傳來時,中國的“福建艦”正帶著殲-35隱身戰機和空警-600預警機在臺海演練攻防。更讓美軍焦慮的是,福建艦的同款電磁彈射系統,中國只用了15個月就調試成功。當技術代差被抹平,美軍的威懾力自然就成了紙老虎。
更讓美國心塞的是,這種衰退不是孤例,而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通病。英國那兩艘女王級航母,預算砍半后淪為“直升機平臺”,艦載機都湊不齊。法國新航母PPT畫了十年,連反應堆圖紙都沒定稿。
放眼全球,唯一在航母賽道上加速超車的,只有中國。從遼寧艦蹣跚學步,到山東艦自主突破,再到福建號電磁跨越,正在向核動力航母邁進。福建號從下水到海試只用了5年,而肯尼迪號折騰十年還沒見影。供應鏈上,中國長三角300公里內解決85%配套,而美國85%零件要靠全球采購——光一個疫情沖擊,就讓肯尼迪號等零件等到停工。
航母博弈,拼的從來不是單艦性能,而是舉國工業體系的厚積薄發。肯尼迪號延期看似是個軍事新聞,實則敲響了美國海權的喪鐘。當福特級的電磁彈射還在實驗室里修修補補,當“企業號”的交付拖到2030年,當優秀的年輕人都跑去華爾街炒股票而不是進船廠和鋼鐵打交道,美國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現實:它或許仍能造出最貴的航母,卻再也造不出高效作戰的航母打擊群了。帝國斜陽之下,那曾經橫跨大洋的鋼鐵巨獸,正緩緩沉入自己挖下的工業陷阱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