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魯比奧首次會晤 圖為資料圖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7月1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盟外長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
中國外交部證實兩國外長會晤的消息。
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再次執政以來中美最高級別外交官首次面對面會談,被認為旨在落實兩國元首6月通話重要共識,同時為兩國元首潛在的峰會鋪路。
為何是吉隆坡?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中美外長僅在1月通過一次電話。
2月,兩國外長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王毅赴紐約主持聯合國安理會高級別會議,一度被視為雙方會晤的機會,但結果未如外界預期。
時隔數月,為何能在吉隆坡實現會晤?
綜合各方分析,或許與氛圍、需求等因素有關。
首先,中美元首通話、經貿磋商取得進展,為此次會晤創造氛圍。
兩國元首6月再次通電話,被認為是在關鍵時刻的一次交流,為下一階段中美關系定調定向。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通話中指出,雙方應增進外交、經貿、軍隊、執法等各領域交流,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
此次中美外長會可視為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
特朗普上任后,以芬太尼問題等為由,將中國列為首批加征關稅對象國之一,并不斷加碼關稅,導致中美關系持續緊張。
今年5月以來,雙方經過接觸、談判,先后達成日內瓦共識和倫敦框架,貿易緊張局勢有所降溫,為此次中美兩國外長會談營造了氛圍。
其次,美方有溝通需求。
會晤前美方放風,尋求與中國外長會晤,并在努力安排。
美方有意與中方會談或與經貿、俄烏沖突等事項有關。
雖然中美在經貿等領域達成一定共識,但關稅戰僅僅“休戰”,90天暫停期將在下月中旬到期,屆時又將迎來關鍵節點。
美國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相繼表示將與中國開啟第三輪貿易談判,時間或在下月初。
魯比奧此次在參加東盟系列外長會期間與中國外長接觸,不排除有為相關會談創造條件的意圖。
另外,按照魯比奧的說法,美方在俄烏沖突上有所關切,需要向中方表達美國對中國支持俄羅斯的擔憂。
10日,魯比奧與俄外長拉夫羅夫在吉隆坡談了50分鐘,討論了烏克蘭危機等議題。從披露的會談細節看,雙方分歧依舊,美方稱要看到結束沖突“路線圖”,俄方提出通往和平的“新想法”。
再次,為更高層互動做準備。
今年6月,中美元首通電話時,習近平歡迎特朗普再次訪華,特朗普表示誠摯感謝。
有消息稱,美國官方正安排特朗普在今年稍晚時候率商業代表團訪華。
美國總統特朗普 資料圖
分析認為,兩國外長會面若能就一些關鍵問題進行初步溝通,有助于為后續高層互動奠定基礎。
此外,在第三國會晤似乎已成中美高層溝通的不成文約定。維也納、馬耳他、曼谷等地都曾“入選”。
與上述地點相似,馬來西亞吉隆坡也具有中立、平衡色彩,東盟國家明確表示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較歐洲的慕尼黑、美國的紐約更合適。
對話之外有“交鋒”
外界認為,兩國外長會談預計繞不過關稅、高科技、臺灣、南海等問題,中美將各自表達關切。
魯比奧被視為特朗普內閣中屈指可數的建制派,但也是出了名的對華鷹派。
在任內首次亞洲行中,魯比奧雖然尋求與中國外長會面,但明里暗里仍瞄準中國。
在10日舉行的東盟—美國外長會上,魯比奧盡管未提中國,但所談話題卻在“內涵”中國。
包括提到南海領土爭端以及重申航行自由、強調美國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抨擊所謂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魯比奧還表示,“印太地區”仍然是美國外交政策“焦點”,美國對該地區的注意力并未被分散,并試圖向地區國家證明,美國是比中國更好的合作伙伴。
盡管沒在與東盟舉行的外長會上談及關稅問題,但他在會議間隙發表評論時暗示,東南亞國家可能會獲得比其他國家“更優惠”的關稅稅率,似在消除地區國家對特朗普高關稅的憂慮。
種種表態被認為有意拉攏地區國家、分化中國與東盟關系,抗衡中國在地區的影響力,以重塑美國的主導權。
在本次東盟系列外長會上,中美外長也被注意到“隔空”交鋒。
當魯比奧在大談所謂南海航行自由與貿易不公平時,中國外長則強調地區和平與穩定,指出貿易戰的危害,并表達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立場。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美戰略博弈背景下,“對話與交鋒并行”可能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兩國交往的一種新常態。
延伸閱讀
1
從所謂的“解放日”開始到今天7月11日為止,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已經開打100天了。
這100天的劇情,不可謂不曲折起伏。
關稅戰最主要的針對對象是中國,結果不到一個月就“畫風突變”——日內瓦會談成果遠超市場預期,隨后兩國又達成了“倫敦框架”,形勢似乎正在向好。
而對其他國家,美國以“對等關稅”施壓,顯然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中國帶頭頂住關稅霸凌后,拖延觀望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選擇,歐盟、印度等大型經濟體更是態度強硬,只有英國、越南與美國達成了協定。
7月7日,關稅暫緩期到期前兩天,美國又宣布截止日期延長至8月1日,同時給出一組新的稅率。特朗普強調,這個新期限不會再延長,但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大家對他的恐嚇已經有些“脫敏”了。
特朗普講話畫面
關稅戰終究不是好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每次“反復橫跳”,對全球貿易格局、對各國經濟、對每個微觀的市場主體都在造成難以估量的持續傷害。
對中國來說,倫敦框架可能只能給到一個緩沖窗口。與其去“盲猜”美國的下一招,不如回頭看看這100天,我們弄懂了什么、做對了什么,再想想我們還要做什么。
2
最基本的一點,全方位貿易戰敲響了再明晰不過的警鐘:過去幾十年我們所熟悉的經濟全球化,比想象中脆弱很多,并非一定“天經地義”地持續下去。
“‘對等關稅’的落地,標志著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時代已經終結,全球正進入一個更加任意、更加保護主義和更加危險的新階段。”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的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
即便沒到那么悲觀的地步,國際經貿秩序也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翻過一頁了。至少,大家原先習慣的那個環境已經變了,運轉的邏輯已經不一樣了。
新的環境,要有新的破局之道、發展之道。
過去一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全新的、有力度的動作。長遠看,這些動作不能、也不會只是“權宜之計”——無論有沒有關稅戰,很多事情都是要抓緊做的。
3
中國與歐盟之間最近就有一些有意思的“拉扯”。
一頭傳出好消息,中歐電動汽車反補貼談判的技術部分已經基本完成,只欠臨門一腳。關鍵在于歐方能否展現出相應的政治意愿推動問題的解決。
另一頭,歐盟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中國除了對等反制,還裁定歐盟白蘭地存在傾銷,對除34家符合要求企業外的歐盟企業征收反傾銷稅。
這說明兩件事:一來,美歐關系出現裂痕,歐洲在經濟、安全兩方面承壓,與中國發展關系的動力更強了。二來,大型經濟體之間的經貿談判,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其中包括政治因素,所以也不要過于樂觀。
但大體上說,現在是一次“坐下來好好談”的好機會。雙邊都希望能把握住機會,在經貿問題上相互做一些調整,實現更大更深入的合作。
中國對周邊國家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這順應的是貿易區域化的大趨勢。
4月,中國政府同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共簽署百余份合作文本,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進入新階段。
企業這邊,4月底,比亞迪在柬埔寨的工廠奠基,爭分奪秒地建設,目標當年年底就投產。配合其迅速鋪開的更多門店,比亞迪顯然希望進一步鞏固在東南亞的領先市場地位。
6月的香港車博會,一眾車企老總親臨,右舵車型加速推出。業界分析,香港市場不大,車企的重視更多是將其當作跳板,意在更大的東南亞右舵車市場。
4
對歐洲、東南亞,以及更多新興市場的重視,體現了“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邏輯。特別對企業來說,單一市場帶來的不可控風險,很難在生存周期里消化,分散布局幾乎是一個必選項。
更進一步地看,外需總體上將面臨更多更劇烈的不確定性,內需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也是一種分散布局——降低對外需的依賴,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通過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
這需要多管齊下。
最直接的,是提振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去年起,“兩新”“兩重”政策成為經濟工作重要發力點,背后是以超長期特別國債為代表的一批宏觀政策工具,以幾乎前所未有的力度給到支撐。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則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開始整治“內卷式”惡性競爭等不合時宜、不合規律的做法。這些動作,指向的是讓資源要素實現高效配置,以進一步發揮內需潛力。
還有一個關鍵點,科技創新。
需要認清的是,關稅戰只是美國“極限施壓”的一個環節,中美博弈的核心是科技。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就是在美國的算力、技術封鎖下,很不容易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站穩了和美國同樣的第一梯隊。
科技創新在全球競合中的戰略意義越來越重要,爆發式發展的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一切。抓住AI這個抓手,深耕一批優勢和關鍵新賽道,進一步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直接關系到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的質效,有助于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
5
其實嚴格地說,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戰并非從“解放日”開始。今年2月,美國就首次提出了“芬太尼關稅”。
再往前數,從2018年那輪貿易戰開始,中國對未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了預期,所以一直在政治、心理、政策工具箱等各種方面做準備。
“解放日”過去100天,“做好自己的事”的框架也基本明確。緩沖窗口中,還需要做些什么?又需要調整什么?
有些動作,是要再進一步的。比如內卷式競爭、地方保護,光靠《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政策文件,很難真正根除。從底層邏輯分析,這些現象是財稅制度、本地GDP導向的官員考核制度等共同導向的結果。要解決問題,就要從制度上改革,對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官員考核制度等“動刀”。
有些要退一步,比如對外談判中一些適時的、對等的讓步。中歐電動汽車反補貼談判中,中方設定最低價格承諾,主動讓出一部分利潤,以換取更多的市場空間。這其實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還有些,則已到了需要調整方向的時候。比如消費補貼如何避免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產業補貼、如何解決替代效應和需求透支、如何更精準直接地“投資于人”,都關乎供需平衡調整的效果,亟需更深入的考量。
6應該說,下一個階段的改革,難度非常大。
特別是刀刃向內的改革,要求跳出依賴了幾十年的路徑,大概率會動利益、動“奶酪”,推動起來要下很大的決心,也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一定程度上,外部的不確定性起到了“倒逼”的作用。但破解結構性矛盾、強化自主創新、增加居民財富等,不僅是為了應對外部壓力,更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內在要求。
所以,無論外部形勢怎么發展,改革一直要進一步深化。對各部門、各地區、各級干部來說,既要統一思想,又要解放思想,有勇有謀地迎難而上。最終,實現整個國家長期、全局、多維的現代化發展。
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所謂的“解放日”,至多是其中一個小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