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政府悄悄把槍口轉向中國周邊時,韓國貿易部一名官員的爆料掀開了華盛頓精心設計的“迂回戰”一角——就在7月11日,路透社記者在外交部記者會上拋出一個關鍵問題:美國在與韓國的貿易談判中,要求韓方采取限制中國的措施。
對于美方的攤牌,毛寧的回應平靜卻字字千鈞:“中方一貫支持各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關系,但任何協議和談判都不應當損害第三方的利益。”
一、“迂回遏華”的三支毒箭
轉口貿易狙擊:7月2日美越貿易協議生效,對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加征40%懲罰性關稅。越南作為中國最大進口市場(2025年上半年進口額847億美元),這條通道被精準鎖喉。
關鍵礦產圍堵:美日印澳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協議”,表面聲稱保障供應鏈多元化,實則是妄圖瓦解中國在全球稀土領域的話語權。要知道,中國稀土儲量占全球的40%,冶煉產能占比更是高達90%,是美最主要的供應市場。
今年4月份,在中國加強對稀土出口的管制之后,美國就徹底坐不住了,并試圖繞開中國搭建一條稀土供應鏈。
芯片封鎖加固:美國商務部正起草新規,試圖切斷馬來西亞和泰國對大陸市場的Al芯片出口渠道。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美國在解除對華EDA軟件、飛機發動機等直接出口限制的同時,正通過周邊國家構筑一道隱形包圍網。
二、威逼利誘的“三板斧”
為迫使第三方就范,特朗普政府祭出組合拳:
長臂制裁為要挾:2025年2月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強制盟友投資者在關鍵領域切斷與中國合作,形成“制度性選邊”。
安全保障綁架:3月美國情報總監警告德國蔡司公司——若繼續對華出口光刻機鏡頭,將終止美德情報共享。軍事與情報資源成了貿易博弈的籌碼。
利益合作誘惑:對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以降低關稅為餌,要求其在經貿決策中配合美國;對科技盟友則放寬高科技出口限制,換取其對華疏離。
世界銀行2024年數據顯示,65%中等收入國家對美出口依存度超20%,而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度平均達35%。這種雙重依賴正被美國轉化為“站隊武器”。
三、為何加碼“迂回戰”?
特朗普政府突然調整戰術,背后暗藏雙重焦慮:
規避中國反制代價:此前對華加征高關稅遭稀土管制等精準反擊,美國通脹壓力驟增,被迫取消大部分關稅。直接對抗成本過高,轉而借第三國施壓。
粉碎“戰略模糊”:當東盟國家在中美間走鋼絲時,美國以關稅豁免為條件強迫選邊,將經濟合作問題政治化、安全化。韓國此次被推至前臺,恰是此策略的典型體現。
毛寧的回應看似平和,實則暗含鋒芒。“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直指美國行為的非正當性——將經貿協議武器化,已違背《聯合國憲章》主權平等原則。這種四兩撥千斤的表態,既守住道義高地,又為后續反制預留空間。
全球貿易規則正被重寫,但“不損害第三方利益”始終是基本準則。當美國試圖用40%關稅在越南筑墻,用芯片禁令在馬來西亞設卡時,它也在透支自己的霸權信用。畢竟,當供應鏈的每個節點都被政治化,最終斷裂的將是全球化本身。
中國有足夠底氣應對挑戰。無論是稀土冶煉的技術壁壘,還是14億市場的磁吸效應,都讓“去中國化”淪為一場代價高昂的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