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吉隆坡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雙方就中美關系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外交部網站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7月1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雙方就中美關系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國際媒體普遍表示,這是今年1月新一屆美國政府上臺以來,兩國高層會談之一,也是王毅與魯比奧的首次面對面會晤,雙方的積極對話將增加兩國元首舉行峰會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緩和美中緊張關系。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這次會晤有助于中美雙方就當前面臨的雙邊、多邊、區域以及全球議題交流看法,認識彼此核心關切,對于美方更冷靜、理性、務實處理涉華問題也會有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按照路透社等媒體的說法,這是魯比奧就任美國國務卿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是美國將目光投向中東和歐洲沖突之外、重新聚焦印太地區的努力之一。但近期美國不斷升級的關稅威脅,以及對亞洲盟友日益增多的國防支出要求,給魯比奧此次亞洲之行蒙上一層陰影。
“任何此類會晤都將鞏固美中關系穩定”
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王毅與魯比奧的會晤持續約一小時。會晤中,王毅全面闡述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系的原則立場,強調雙方應將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和行動。希望美方以客觀、理性、務實態度看待中國,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目標制定對華政策,以平等、尊重、互惠方式同中方打交道,共同找到一條新時期中美正確相處之道。
報道稱,雙方一致認為會晤是積極、務實、建設性的,同意加強外交渠道及各領域各層級溝通對話,發揮外交部門在推動兩國關系中的作用,在管控分歧的同時,探索擴大合作領域。
據法新社、美國《華盛頓郵報》、香港《南華早報》報道,魯比奧在會晤結束后告訴記者,“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具有建設性和積極的會晤”,兩國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他還對兩國元首舉行會晤表達了期待。但魯比奧也表示,美中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顯然,我們必須共同努力解決一些問題,對于我們這種體量、規模和影響力的國家來說,這是意料之中的。”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 資料圖
《南華早報》報道稱,此次會晤正值北京和華盛頓尋求穩定兩國復雜關系之際。今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導致兩國關系急劇惡化。此后,緊張局勢似乎有所緩和,雙方就多個經貿問題達成共識。據彭博社報道,最近幾周,有跡象表明,美中雙方正在開始兌現過去兩個月在日內瓦和倫敦貿易談判中作出的承諾。
“從更大角度來看,王毅與魯比奧的任何此類會晤都將鞏固近期美中關系的穩定,并增加今年晚些時候就關稅等問題達成更實質性協議的可能性。”歐亞集團高級分析師杰里米·陳對《南華早報》表示。
“此次兩國外長的面對面會晤無疑是非常積極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刁大明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會晤延續了兩國元首通話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兩國元首曾于1月17日和6月5日兩次通話,為雙邊關系的穩定發揮了把舵、定向、引航的作用,達成了若干明確共識。這次外長會晤顯然是為了在兩國元首通話所確立的框架下,進一步落實共識、傳達精神,致力于穩定關系、緩和緊張局勢,并有助于維護中美關系的總體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美媒透露“為特朗普訪華做準備”
分析人士認為,王毅與魯比奧在馬來西亞的會晤為兩人提供了一個在中立場合接觸的機會,可能為兩國更常態化的溝通鋪平道路,也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的北京之行做準備。
在中美兩國元首6月的通話中,中國領導人歡迎特朗普再次訪華。據彭博社報道,美國政府已在聯系企業高管,了解他們是否有興趣陪同特朗普參加今年可能的訪華行程。此外,該媒體引述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克勞斯·拉雷斯的觀點稱,除了可能在9月初訪問北京,特朗普似乎也考慮在今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與中國領導人見面。報道稱,兩國領導人曾多次利用APEC這一平臺舉行會晤。今年的APEC會議將于10月底至11月初在韓國舉行。
美國總統特朗普 資料圖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兩國高層的積極互動,對于更好處理彼此關系,以及更好化解區域和全球性難題是有幫助的。中方始終強調,大國要有責任擔當。正是在這種互動過程之中,美方才可能逐漸領會中方在處理大國關系方面的良苦用心,進而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意識并采取相應行動。
11日,魯比奧在吉隆坡與日本外相巖屋毅、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樸潤柱舉行三邊會談。韓聯社稱,三方就朝鮮半島局勢、地區安全合作以及三國經濟合作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
按照美國國務院此前介紹,魯比奧此次訪問亞洲聚焦安全與經貿議題,將重申特朗普政府致力于推進“自由、開放和安全的印太地區”的承諾。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魯比奧10日在東盟各國外長面前發表講話時曾表示,美國有意與亞洲國家建立“強有力的伙伴關系”,“未來50年的故事將主要在這個地區、在世界這個地方書寫”,這是“現實”。
安瓦爾:美單邊行為破壞自由貿易
不過,西方媒體認為,魯比奧的外交努力被美國政府發出的新關稅威脅所沖淡,因為這些威脅瞄準的目標包括此次東盟外長會東道主馬來西亞以及其他派出代表參會的國家。美國《時代》周刊援引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9日在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的開幕致辭表示,“關稅、出口限制和投資壁壘如今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利器”。綜合馬新社和星洲網報道,安瓦爾10日會見魯比奧時表示,馬來西亞認為美國的單邊行為將破壞自由貿易,可能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紐約時報》稱,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政府,美國都難以向亞洲國家表明其對該地區擁有戰略眼光。今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訪問菲律賓和日本,并重申華盛頓對它們的支持。但據《時代》周刊報道,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員正推動美國減少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
《時代》周刊稱,美國政府正讓美國對國際伙伴的承諾變得可疑,包括減少美國對亞太地區事務的參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關閉使數十個中低收入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面臨危險,其中包括一些東南亞國家。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和收緊簽證也影響了東南亞國民。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和平與沖突研究系副教授馬克·科根表示,美國的整體外交政策“實際上表明它正在撤出”。
刁大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6個月,特朗普政府并未將傳統盟友關系、地區戰略,甚至“印太戰略1.0”的延續作為施政重點,而是更關注應對俄烏沖突、中東問題等熱點事務,以及聚焦移民、減稅和關稅等國內議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美方反復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安全”等概念,已經越來越難以獲得各方響應。可以說,魯比奧此次亞洲之行的意圖之一依然是試圖延續“特朗普1.0”時期的“印太戰略”,推動以區域戰略為驅動的大國競爭,但特朗普本人當前的政策顯然與這一方向背道而馳。這也凸顯出美國國內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沖突,反映出在特朗普政府內部,關于美國未來如何扮演國際角色、如何與世界互動,已出現較為明顯的分歧。
【環球時報駐泰國、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楊一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王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趙婧如 文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