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我國計劃舉行隆重的紀念閱兵活動。就在這一關鍵歷史時刻,日本外相出人意料地向我國釋放出積極信號。
此次日本的外交姿態可謂罕見,其背后隱藏的,是關乎日本未來戰略布局的深思熟慮。面對這一局勢,我國外長王毅也作出了明確回應。
日本做出了哪些承諾?我方又作出了怎樣的表態?
一場精心籌備的外交對話
在日本外相巖屋毅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談中,日方作出了一系列分量十足的政治承諾。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巖屋毅明確表示,日本將繼續恪守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精神,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
這一立場的分量不言而喻。此前,日本個別政界人士曾高調宣稱“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揚言一旦中國大陸采取行動,日本將全力支持臺灣。如今日本外相的表態,讓這些言論顯得格外蒼白,那些曾經叫囂的政客也該冷靜下來了。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的重要年份,中日兩國都繞不開這段沉重的歷史。巖屋毅也順勢作出表態,代表日本政府承諾將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歷史問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從外交藝術角度看,日本外相的發言堪稱滴水不漏。這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日本希望與中國修復關系裂痕,深化戰略互惠合作。此次表態,可能是日本歷年來對華政策最明確的一次政治宣示。
姿態雖清晰,動機卻復雜。日本此舉更像是“形勢所迫”的主動出擊。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看清日本當前面臨的三重壓力。首先是軍事層面的現實對峙,在此次會談前不久,中日軍機在東海空域連續兩天上演了驚心動魄的空中博弈。
中國空軍殲轟-7A“飛豹”戰機對擅自進入我防空識別區的日本電子偵察機實施了堅決驅離,雙方最近距離僅30米,幾乎機翼相擦,最終日方選擇撤離。
有人認為,這是日本在軍事較量中未占上風后,轉而在外交領域尋求緩和。另一重壓力來自其傳統盟友美國,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宣布對包括汽車在內的日本核心出口商品加征25%關稅。
這記來自盟友的“背后一刀”精準而致命。盡管日本首相石破茂嘴上強硬表示“絕不屈服”,但實際行動卻暴露了真實想法——在美國的貿易重壓下,穩定與東亞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經貿關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與其說是被動示好,不如說是主動布局
若認為日本僅因內外壓力才尋求改善關系,未免低估了其戰略意圖。在當今國際棋局中,日本早已不是那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追隨者”,而正在成長為善于利用大國博弈謀取利益的“操盤手”。
日本當前的外交策略被形象地概括為“雙軌并行”:在安全領域繼續深化與美國的同盟關系,積極充當“印太戰略”急先鋒;但在經濟利益上卻敢于據理力爭,絕不輕易妥協,全力維護本國產業發展。
在對華政策上,日本一面在安全領域保持戒備,時有摩擦;另一面卻在經濟與外交層面主動靠攏,尋求合作。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突然加速,中國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都是這種策略的體現。日本的如意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
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恰恰是日本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它在中美兩大國之間,硬生生開辟出一條靈活的外交空間。這一系列看似局部的調整,可能引發深遠的連鎖反應。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沖擊。該戰略的核心是通過日韓兩大支點,在亞太地區構建圍堵中國的戰略防線。如今最重要的支點日本卻主動向中國靠攏,尋求經濟融合。
美國構筑的戰略防線已經出現裂痕。如果韓國看到與華合作能獲得更多利益,是否也會效仿?畢竟國際關系的本質與商業合作無異,誰帶來更大利益,就更值得親近。
“美國優先”的戰略地位也將面臨動搖。當盟友發現緊跟美國的代價是被肆意收割時,疏遠將成為必然選擇。今天是日本,明天可能是韓國或其他國家。畢竟敢于挑戰美國權威的國家早已出現,既然能帶來實際利益,為何不尋求改變?
長此以往,美國維系全球霸權的根基將被逐漸掏空。當前各國正在踐行這一策略,“去美元化”浪潮、對美軍事目標的打擊行動,都是將美國逐步排擠出全球體系的表現。未來誰將成為新的全球主導力量,仍是未知數。
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對于日本遞來的“橄欖枝”,中國的回應既開放又謹慎。王毅外長明確表示,中方歡迎任何改善關系的積極姿態,但更重要的是“聽其言、觀其行”,要求日本必須兌現承諾,做到言行一致。
中方始終主張和平共處,但這絕不意味著在主權問題上可以妥協退讓。能否改善關系的關鍵始終掌握在日本手中。承諾能否轉化為實際行動,才是決定中日關系走向的唯一標準。
畢竟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和持續努力。如果日本繼續玩弄“口惠而實不至”的把戲,那么下一次在東海空域的相遇,恐怕就不僅僅是30米的距離那么簡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