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最近,廣東的5個地級市、5個縣(縣級市)成功入圍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124個村鎮成功入圍新一屆全國文明村鎮……南粵大地正在吹起一股“以文化人”的新風尚。
當古老厚重的嶺南遇上現代文明新生態,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不同文化、思想交融、交匯之處,廣東如何立破并舉,激濁揚清,讓正能量在南粵大地始終充盈?
靜水自當深流。從活力涌動的大灣區,到精彩無限的粵東西北,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廣東以文明的厚度丈量高質量發展的高度,在城鄉大地上展開了一場的精神文明變革。
“成風”何以“化人”?“敢為人先”的廣東精神曾激勵一代推動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地。今天,剛健樸實的氣質風貌,將如何厚植創業熱土,引領奮斗者們再造一個新廣東?
“校準”城市文明 如何重塑一座城?
在7月11日召開的廣東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上,再次釋放了“文明新風潤南粵”的強有力信號。
常住人口1.28億、實時在粵人口1.5億……這是截至2024年末,“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人口統計數據。“人氣爆棚”在帶來發展底氣的同時,更考驗著每一座大城市的管理水平。
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廣東正從“文明賦能管理”切題,讓精神文明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鑄就城市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堅實底座。
在擁有過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之城東莞,730多萬非戶籍人口占到了常住人口總數的近七成,如何科學高效地管理大規模流動人口,是這座城市繞不開的發展課題。為此,東莞將城市管理的“觸角”精準地伸向流動人口所在的企業,伸向他們所居住的“出租屋”,一場以“文明共享”的主題的“行動”,與730多萬非戶籍人口碰撞出了“火花”。
從“企業員工文明共享計劃”,到“出租屋文明共享計劃”,當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人”真切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明進程有“我”參與時,東莞的課題便迎刃而解:“外來人”變成了“自己人”,“漂泊”化為了“歸屬”,這不僅激發了一座城市的奮進力量,提升了城市感召力,更推動了人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從東莞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廣東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在城市“開花”,其背后的邏輯是將文明的“基因”注入城市管理的“血脈”,以文明的“邏輯”重構城市管理的“范式”。打破的是以往以行政為主導的單向供給模式,立起來的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制度體系。
當汕頭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載體,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文化供給;當茂名“蝶變”,工業廢墟成為近悅遠來的生態公園;當清遠的江心島書院用書香涵養著城市文明……我們看到的,正是廣東將這一邏輯從理論推向了實踐,“破”“立”之間,是廣東對“何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鏗鏘作答。
文明鄉風如何“丈量”全面振興新里程?
去年,廣東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在茂名召開。
為什么選擇茂名?
今年6月,第1號臺風“蝴蝶”帶來的強降水嚴重影響了茂名。茂名市信宜市貴子鎮中和村干部劉名芳以高度的責任感實現“教科書式”預警,在山體滑坡發生前成功救下57名群眾。
同樣是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鎮荔枝園內,黨員劉鋒的“荔鏈快送”車隊穿梭林間,車身張貼的“垃圾不落地”標語,將物流線變為文明傳播線……今年,根子鎮被列入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從基層干部,到黨員,茂名鄉村文明蔚然成風,正是廣東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的一個生動注解。
從2022年起,廣東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以“頭號工程”力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其中,“持之以恒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被多次提及。
而在去年的廣東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思想道德建設”“精神風貌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公共文化供給”“農文旅融合”五大任務,也是為了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推動“百千萬工程”的支撐作用。
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廣東“百千萬工程”有機融合,我們不難發現,文明鄉風,事關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局,事關鄉村全面振興美好未來。這既是“百千萬工程”的題中之義,更是利長遠、育新機的課題。
然而,文明鄉風并非“空中樓閣”,而是一把刻著精準刻度的標尺,既丈量鄉村,也丈量城市。在各地都奮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共繪融合篇章的今天,廣東奮力“破”除的,正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脫節,“立”起來的,則是文脈傳承與價值重塑。
在東莞,“尋根·文脈·鄉愁”村史文化建設項目,通過培育鄉土文化傳承人,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實現了鄉村文化反哺城市。同時,“進莞來”“百千萬·莞一夏”等各式各樣的品牌活動,城市文明得以浸潤鄉土。
而在另一條賽道上,遍布南粵大地的280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覆蓋21個地級以上市的嶺南書院,如同傳播文明的“毛細血管”,把優質的理論文化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人們身邊,既高度適配城鄉功能,又實現優質資源的雙向循環。在這種城鄉文明的共生共進中,繪就出廣東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景畫”。
機制創新如何“筑牢”全域文明之根?
對文明的追求,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精神文明建設,要著眼于人的成長。
當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以新時代精神文明作為強大支撐力時,那么,體制機制創新,就成為精神文明沃土深扎不竭的根系。
今年1月,廣東提出“推動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的理念。
理念的創新轉變,是體制機制創新的“先手棋”。我們從廣東這一理念轉變中可以窺探: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追求榮譽,更要培育常態,不僅要重點突破,更要全域提升。
這是一場提升全域文明的深刻變革。
在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全鎮群眾當“主角”,共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已然打開。城口鎮創新推行“睦鄰制”,把全鎮科學劃分為156個睦鄰單元,選聘熟悉村情民意的鄰長擔任“政策宣傳員”和“矛盾調解員”,形成“小事不出鄰、文明齊共建”的淳厚鄉風。
而在數百公里以外的省會廣州,各級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打破“各自為政”,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實現了資源共享、文明共育,也正是廣東厚植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基因的生動體現。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廣東,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破立并舉”的智慧,構筑起“城鄉共榮”的格局。當超過1.5億實時在粵奮斗者的精神坐標愈發清晰,物質富足與精神豐盈在南粵大地同頻共振。精神文明,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廣東篇章的壯美詩篇,不斷奏響南粵新風的時代強音。
(總臺記者 王志達 林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