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認真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全院青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自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學術生態,中國社會科學院團委聯合中國社會科學網,開設“社科青年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筆談專欄,邀請我院優秀青年干部學者圍繞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心得體會、實踐感悟,撰寫學習闡釋文章,彰顯我院青年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為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我院政治建設開創新局面貢獻青春力量。
晏擴明,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在《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部分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參與完成中宣部理論局、國家民委交辦任務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科學術社團學術研究一般項目、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項目等多項課題主持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主要參與人。
錘煉過硬作風 激蕩學術清風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新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執政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作風建設擺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突出位置、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堅持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加強作風建設的破題之舉,堅定不移正風肅紀,推動黨風政風好轉,作風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作風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是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面。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黨的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體現了黨中央對作風建設一刻不能松、一刻不能停的持之以恒態度。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作風建設不僅是黨性修養的體現,更是推動高質量學術研究、服務黨和人民的內在要求。唯有作風過硬,才能學風純正、研究扎實、成果可信,才能以高質量研究回應時代之問、滿足人民之盼,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堅強保障。
一、作風建設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的基礎性作用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集中體現著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風建設是這一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貫穿作風建設全過程各方面,推動黨員干部始終在政治上清醒、思想上堅定、行動上對標。要毫不動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自覺把加強作風建設放在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高度來謀劃和推進,切實履行好新時代黨的根本職責使命。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優良的作風支撐。新征程是新的“趕考”之路,必須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激發奮進力量,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作風優良,則方向明、動力足、成效顯;作風不實,則空轉內耗、貽誤發展、失信于民。作風建設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關乎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的“基礎工程”。必須把作風建設作為“常修課”“必修課”“終身課”,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不斷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
二、中央八項規定引領作風建設由點帶面、由表及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八項規定一子落地,作風建設滿盤皆活。中央八項規定成為我們黨改進作風的“開篇之筆”。從最初聚焦會風文風、調研檢查、公務接待等“關鍵小事”,到推動形成作風建設制度鏈條和長效機制;從聚焦“四風”典型問題查處通報,到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隱形變異表現,中央八項規定帶動黨風政風持續好轉,黨心民心明顯提振。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十余年來,“三公”經費支付明顯壓縮,公款吃喝、豪華辦公、公車私用明顯減少,節儉清廉成為共識共行;文風會風大為改觀,調研督查更接地氣;干部作風日益務實,干事創業氛圍更加濃厚;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得到有力整治,黨風政風民風為之一新。實踐充分證明,中央八項規定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是“小規矩”,而是“硬杠杠”“鐵紀律”。它以“小切口”撬動“大變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堅強作風保障。
中央八項規定更深層地觸動了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推動作風建設從表層形式向內在意識深化拓展。廣大黨員干部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群眾觀念、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更加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基層、聯系群眾,更加注重務實功、求實效、出實招。作風由“虛浮漂浮”轉向“沉下心來”,由“做樣子”轉向“做事情”,由“重包裝”轉向“重內容”,由“留痕跡”轉向“見實效”,體現了作風建設從點上破題、向面上鋪開,從治標初步、走向標本兼治的系統躍升??偟膩碚f,中央八項規定不僅正風肅紀,更正本清源;不僅樹立規矩,更重塑黨風,真正成為新時代作風建設從“治標”走向“治本”的重要牽引和根本抓手。
三、作風建設貫穿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在黨的領導下,做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必須把作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風問題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集中體現為學風問題。學風正,則學術興;學風不正,則事業受損。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會風文風明顯改善,重形式輕內容、重包裝輕質量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脫離實際、照抄照搬、嘩眾取寵、熱衷“套路文章”“空心理論”等現象仍有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科研管理、成果評價等方面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新時代新征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化作風建設:一是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實事求是”作為基本學術原則,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用到人民需求中;二是要弘揚清正廉潔之風,在科研經費使用、項目申報評審、成果評價中嚴守紀律紅線,抵制學術不端、反對弄虛作假,做到學術上講真話、行為上講規矩;三是要倡導嚴謹治學之風,堅決反對學術造假、低質重復、包裝成果現象,崇尚“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學精神,培育“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高質量成果;四是要落實為人民做學問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以高質量研究服務社會、服務發展、服務國家戰略。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抓作風、強學風,把改進作風貫穿于科研全過程各方面,真正以優良作風保障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展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
四、弘揚優良作風,涵養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
作風建設不僅關乎黨風政風,更深刻影響學風,決定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質量和發展方向。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作風之于學術生態的重要意義,把弘揚優良作風作為錘煉黨性、涵養學術文化、構建清朗學術環境的重要任務,持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形成擔當實干、風清氣正的良好風貌。
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時。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作風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鐵規矩”,必須一以貫之、堅定不移抓下去,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持續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尤其要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深入弘揚以下幾種優良作風:一是大興調查之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杜絕“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調研,推動科研工作回歸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真正“摸得準、講得真、研得深”。二是弘揚廉政之風。引導科研人員崇廉拒腐、潔身自好,嚴守經費使用、公務活動、職務行為等方面的紀律底線,堅決反對學術不端、權力尋租、數據造假等腐敗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研究氛圍。三是弘揚儉樸之風。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奢侈攀比,倡導節儉辦會、簡約辦公、綠色生活,構建健康理性的科研文化風尚,使節約、克己成為學術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四是弘揚奮斗之風。堅持實干擔當、久久為功,鼓勵廣大科研人員在學術道路上敢啃“硬骨頭”,勇攀學術高峰,在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和現實問題研究中展現新擔當、新氣象。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學風建設任重而道遠。哲學社會科學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必須把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作風建設貫穿到科研實踐全過程各方面。要持續弘揚求真務實之風、清正廉潔之風、聯系群眾之風,以優良作風帶動優良學風、文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守正創新、擔當使命,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堅強作風保障。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真抓實干、團結奮進的政治生態,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曾煜婷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