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資料圖。本文來源:今日中國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江小涓:從“互補”到“競合”,現代文明需要全新的共贏方程式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地緣政治沖突頻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大國關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與世界如何和諧共處、攜手發展,成為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
7月11日,在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文明交流互鑒與全球發展繁榮”分論壇上,中國國務院原秘書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江小涓系統地闡述了開放共贏的全球化邏輯,深入剖析了中國高質量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并前瞻性地指出,隨著全球產業格局的演變,世界需要從過去的“互補”關系邁向“競爭中合作共贏”的文明新常態。
全球化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基本公理
面對甚囂塵上的“脫鉤斷鏈”論調,江小涓以經濟學家的視角,重申了支撐全球繁榮的三大基石。
要素跨境配置提升全球資源配置效率。 她指出,全球資源分布不均是常態,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跨境流動,使資金富裕國獲得更優回報,資金短缺國獲得發展動力;自然資源的國際貿易則使各國各取所需,實現互利共贏。這是全球化創造增量價值的根本邏輯。
國際生產分工提升全球產業鏈效能。現代產品的制造日益復雜,全球分工成為必然。不同國家的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完成一件產品的制造,這種模式能最大化專業優勢和規模經濟,產出技術和成本都具全球競爭力的產品。
全球技術合作促進科技進步與擴散。江小涓強調,技術創新絕非閉門造車。即便是技術強國也需大規模引進外部技術。數據顯示,美、德、日等技術強國同時也是技術引進與吸收的大國。通過融合創新,技術得以實現全球流動與擴散。從中國開源的生成式大模型DeepSeek的實踐,證明了科技成果可以成為造福世界的“全球科技公共產品”。
中國為世界經濟增添確定性與新機遇
針對“中國發展為世界帶來什么”這一核心關切,江小涓表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其開放發展正為世界注入確定性與新機遇。
創新發展的中國,是全球科技產品的供給者。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增至3.6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68%。這不僅驅動自身發展,也意味著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如開源大模型般的公共科技產品。
協調發展的中國,是潛力巨大的全球市場。中國正著力擴大內需,經濟發展民生導向日益明確。這對中高端進口商品、跨國教育和旅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為全球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綠色發展的中國,是全球可持續轉型的支撐者。中國自身能源結構轉型成效卓著(新增能源中約半數是綠色能源),同時憑借強大的制造能力,對外出口高品質綠色技術和產品,實質性地推動了全球生產與消費的綠色轉型。
共享發展的中國,是全球共同繁榮的實踐者。面對復雜環境,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制造業已全面放開,服務業開放有序擴大。在深化與發達國家經貿關系的同時,中國也日益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致力于推動更加繁榮均衡的全球經濟。
競合共贏是現代文明的新標識
展望未來國際關系,江小涓坦言,過去幾十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互補”關系,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如今,隨著中國產業水平快速提升,雙方進入“競爭性顯著增強”的新階段,這是后發國家追趕的必然規律,也是未來國際經貿關系的“新常態”。
她指出,這種轉變給一些長期領先的國家帶來了壓力與不適。中國獨特的超大規模產業、高素質奮斗者群體、文化制度優勢及快速追趕速度,使其成為一個“有些陌生的新競爭者”。然而,她強調,因此而制造對抗不應是現代化國際交往的文明底色。
“尋求新的競爭合作與互利共贏,才是現代文明發展之正道。” 江小涓明確表示,競爭關系不等于必然對抗。發達國家產業之間長期以來就是“競爭合作”關系。各方都應認同并適應這種新的互動模式。
為適應新格局,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展現誠意。她重點介紹了中國正在推進的“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等領域與國際標準相通兼容,旨在打造一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開放制度環境,與各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她總結道,競爭和博弈是現代社會的常態,但文明對話的精髓在于以溝通、互鑒與共贏超越沖突對抗。中國愿與各方一道,以“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現代文明理念,共同促進自身發展與世界繁榮。■
通知:穩定幣的機遇與挑戰直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