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為了表達對劉少奇同志的紀念和敬仰,黨中央計劃籌辦“劉少奇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
而在成立籌備工作委員會時,中央向俄羅斯一個特殊的人物發出了邀請函,劉少奇的遺孀王光美還托人為他帶去了一些錢財,這個人就是劉少奇在俄羅斯的長孫阿廖沙。
看到這里不免讓人疑惑,劉少奇作為中國的國家領導人,怎么會在俄羅斯有一個孫子?
我是劉少奇的孫子
1960年冬天,劉少奇飛抵莫斯科出席會議。會后,他卻沒有回到大使館休息,反而去了俄羅斯的一戶人家。
來開門的是一個俄羅斯女人,后面還跟著兩個孩子。這個俄羅斯女人就是劉少奇大兒子劉允斌的前妻,兩個孩子則是他們的兒女。
劉少奇看著兩年前去中國看望他們的兒媳和孫子孫女開心極了,他不顧開了一天會的疲憊,抱起來孫子孫女笑得開懷,還親了孫子一口。
兩個孩子的媽媽瑪拉也告訴兩個孩子,這是他們的爺爺,劉少奇和孩子們親昵的一幕也被相機記錄了下來。
照片上,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的劉少奇一左一右抱著姐姐索尼婭和弟弟阿廖沙。
兩個小孩兒在比較陌生的爺爺懷里有些緊張,但還是被劉少奇的慈祥安撫住了。
瑪拉看著孩子們和爺爺親昵也欣慰極了,她雖然因為中蘇交惡和丈夫劉允斌離婚了,但是他們還是關心彼此的。
劉少奇也一直惦記著遠在俄羅斯的兒媳和孫子孫女,特意來看了她們。
可是由于中蘇兩國關系惡劣,兩國間的通訊也并不暢通。劉家人與瑪拉和孩子們逐漸失去了聯系,這一斷就是二十多年。
這二十多年里,瑪拉一直向自己的兒女講著中國的情況,告訴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遠在中國的爺爺奶奶和父親姑姑都很愛他們。
劉家人也一直惦記著,遠在俄羅斯的兒媳和孫子孫女。
在無數人的翹首以盼下,中蘇兩國的關系終于緩和了下來。于是1987年,王劉少奇的妻子光美開始打聽瑪拉和孩子們的情況。
而且,劉允斌的同胞妹妹劉愛琴,也就是孩子們的姑姑也開始尋找他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真的聯系到了彼此,也是那時瑪拉才知道丈夫劉允斌和公公劉少奇已經相繼離世了。
得知再也見不到父親和爺爺后,阿廖沙難過極了。父親離開蘇聯時,他太過年幼根本記不得父親的模樣。
阿廖沙雖然沒有到過中國,卻始終很向往到中國看看親人。現在他卻只能看著他五歲時爺爺到蘇聯訪問,抽空來看他時留下的合照。
造化弄人,時間再也回不去了,阿廖沙也不可能再見到爺爺和父親。他再也不想再白白等待,只想趁著自己還算年輕,去中國看看奶奶和姑姑。
只是當我國邀請阿廖沙參加“劉少奇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的籌備工作時,正式的邀請函卻并沒有到達阿廖沙手中。
原來是阿廖莎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又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名優秀科學家。
那時的他在國家航天局工作,是屬于嚴格保密的單位。
就算中俄兩國關系友好,阿廖沙也不能隨意出國,所以這封邀請函被俄方攔截了。
只有王光美托我方在俄羅斯工作的同志帶到俄羅斯的錢,以及想請他回家看看的留言被阿廖沙收到了。
阿廖沙這才知道邀請函被攔截了,他很想參加這個紀念爺爺的活動。為此他努力申請甚至申訴過,但是無法改變現役軍人必須退役滿五年才能出國的規定。
深思熟慮后,阿廖沙選擇提前退役,他不想再錯失與親人見面的機會了。這期間已經賦閑在家的瑪拉則應王光美的邀請,來到了中國。
王光美
瑪拉不僅祭拜了思念了一輩子的丈夫,還看到了不同于近三十年前的中國。她把這一切都分享給了孩子們,這更堅定了阿廖沙要回到中國的想法。
2003年,阿廖沙退役滿五年了。他帶著護照來到中國住俄羅斯大使館,想要辦理前往中國的相關手續。
當工作人員問到他此行的目的時,阿廖沙難掩激動地說:“我是去探親!”這親人是誰他也沒有隱瞞,大大方方地講了出來。
辦理手續的工作人員一聽說他的爺爺是劉少奇很是震驚,也不敢馬虎,立刻去核實了。結果自然是阿廖沙和妻子順利來到中國。
在北京,王光美帶著劉家幾十口人給他辦了接風洗塵的歡迎儀式,這讓阿廖沙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他還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車輛和林立著的高樓大廈,這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發展的欣欣向榮。
想來此刻的阿廖沙更理解了當年父親選擇回到中國,因為這里不只有溫暖的大家庭,更有國家發展在召喚著父親。
祖國和人民等待著你的歸來
1939年,十五歲的劉允斌跟著周總理來到了蘇聯。彼時還是少年的他,將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開始全新的生活。
劉允斌作為我黨重要領導人劉少奇與第一任妻子何寶珍的長子,從小就歷經苦難。
他從小就被寄養在親戚家里,生活并不好。劉允斌1938年才被劉少奇找到,也是那時他才知道他的母親何寶珍已經犧牲在了雨花臺。
但知道父母的故事后,劉允斌明白了父母不是故意不管他,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不得不犧牲小家,更何況劉少奇雖然工作繁忙但很仍然很關心劉允斌的生活。
劉允斌在延安過了一年比從前幸福許多的生活,親眼看著我黨領導下的革命是如何解救勞苦大眾的。
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劉允斌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蘇聯求學的路,他也想成為父母那樣為國家做貢獻的人。
到了蘇聯以后,劉允斌與一起前往蘇聯的同學們努力學習,絕不辜負國家對他們的培養。
那幾年里,蘇德戰爭爆發,國內的抗日戰爭也在我黨的領導下激烈地進行著。在蘇聯留學的他們只能在艱難的生活中,自己想辦法找時間和地方學習。
所幸革命戰士的后代們都不畏生死,就算在戰爭中也努力學習和生活。1945年夏天,劉允斌順利考上了大學,可是沒多久他卻退學了。
原來是同年美國對日本發射的原子彈,害人無數的日寇在嘗到兩顆原子彈后直接投降了。這件事給了劉允斌啟示,我們的國家以后一定需要原子彈!
劉允斌重新報考了核放射化學專業。通過努力學習,他在1955年就順利拿到了副博士學位。
在蘇聯,他遇見了想相守一生的姑娘——瑪拉。二人攜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還有了兩個孩子。
學成后的劉允斌進入莫斯科大學研究所工作,那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幾年了。在毛主席等人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步入正軌,也開始籌備原子彈的研發工作了。
所以當劉允斌收到父親的來信時,他并不驚訝。雖然他在蘇聯生活了十幾年,但他早已想清楚中國才更加需要他,他永遠都是中國人。
尤其當他看到父親信上的那句“祖國和人民等待著你的歸來”時,更加堅定地選擇了盡早回國。
但那時的他已經在蘇聯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看著摯愛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時,心里卻難免掙扎和痛苦。
若他的妻子是個普通的俄羅斯人,那么他們可以一起回到中國。可偏偏他的妻瑪拉子同樣是個科學家,并且也深愛著她自己的國家。
然而瑪拉的智慧不只在科研上,更在理解丈夫的心意上。她鼓勵劉允斌回到中國,并且承諾會照顧好他們的孩子,有時間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中國。
思索良久后,劉允斌還是決定回到國家,為國家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劉允斌回國后安心為國家的原子彈研發拼搏努力,也一直與妻兒保持著聯系。
1958年,瑪拉也真的帶著孩子們來到了中國,看望了劉少奇和劉允斌。就在他們一家人沉浸于團聚的歡喜時,中蘇關系交惡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經過一番掙扎,他們離婚了。瑪拉帶著孩子在蘇聯生活,劉允斌對此也無能為力,畢竟國家利益高于個人情感。
此后經年,他們斷了聯系,只有跨國的思念和懷戀。也正是這樣,才有了阿廖沙回國尋親的旅程。
阿廖沙在去過包括老家湖南在內的中國很多地方以后,和妻子商量決定,他要留在中國。
阿廖沙
在中國定居以后,阿廖沙并沒有沉迷于安定的生活。反而找到了下一個人生目標,那就是他要為中俄的友好往來做出努力。
現在的阿廖沙已經獲得我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定居廣州。他經營著一家外貿中介公司,為中俄貿易往來提供服務,他希望能讓中國的友好傳遍俄羅斯。
其實仔細想來,阿廖沙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并不奇怪。
不管是他的父母、祖父母還是整個劉家都是對國家忠誠熱忱的,在他們身上都能看到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
家傳精神永不朽
劉家曾經的大家長劉少奇的貢獻自不必多說。
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劉少奇都為國家的事業殫精竭慮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勛之一。
劉少奇的妻子何寶珍,也就是劉允斌兄妹三人的親生母親則是一位革命烈士。
何寶珍雖然出身貧困,但她堅持讀書學習,20歲就跟著毛主席和楊開慧等人參加了革命事業。
1923年 何寶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與劉少奇結為了夫妻。她的足跡遍布革命地區,從長沙、安源到上海、廣州,再到天津、東北等等,都能看見她的身影。
何寶珍
可惜的是,1933年何寶珍不幸被狡猾的國民黨憲兵逮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何寶珍不但沒有背叛革命,反而以樂觀的精神鼓勵著獄友。
敵人看不得何寶珍頑強樂觀的精神,并且有人告密她的共產黨員身份,這加速了敵人對她的殘害。
1934年秋天,年僅32歲的何寶珍犧牲于雨花臺,就義時的她是英勇無畏的。
但要問何寶珍有什么遺憾的,那想來就是她根本沒怎么見過自己的三個孩子,更遑論像尋常母親那樣陪伴他們成長。
何寶珍
同樣的,劉少奇也投身于革命事業,無暇顧及孩子們的情況。幸運的是,在同志們的努力下,這三個孩子先后被找了回來。
最早找到的是已經提過的劉允斌和劉愛琴。劉愛琴被找到時,是一戶人家的童養媳,后來與哥哥一同出國學習。
回國后劉愛琴先后擔任多所大學的俄語老師,深受學生愛戴,也獲得了包括全國婦聯授予的“三八紅旗手”等在內的頗多榮譽。
至于劉少奇和何寶珍的次子劉允若被找到時已經是1946年了。那時劉允斌已經在蘇聯學習了七八年,劉允若才回到父親身邊。
而后劉允若同樣被選派到蘇聯學習無線電技術,學成歸來后參與了我國導彈設計工作。往后許多年他一直扎根在技術前線,直到因病逝世。
當然還有劉少奇的其他子女,也都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刻苦讀書學習,在學術科研、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等方面發光發熱。
這些家族長輩的傳奇和經歷,都是阿廖沙回國以后慢慢了解到的。那時他才知道,原來這個家庭是這樣的溫暖又偉大。
在俄羅斯時,他只能通過母親的講述知道父親和爺爺光榮的過往。來到中國后,他才知道他的整個家庭都是這樣甘愿為國家而奉獻的人。
阿廖莎的辦公室里,也一直掛著劉少奇的照片。當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稍作休息時,就能看見爺爺堅定又慈祥的面容,這仿佛能給他注入能量。
面對劉少奇孫子這樣的身份,阿廖沙卻并不怎么在意,甚至很少主動提起。只是一直銘記在心里,腳踏實地的追隨著長輩的腳步。
現在已經年過花甲的阿廖沙不僅給孩子們取了中文名字,也常跟他的孩子們講起這些故事,讓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是劉家后人。
時光易逝,但歲月沉淀下來的家傳精神將永不磨滅。正如劉少奇這一家人,數十年過去,物是人非事事休,但劉家的人們初心依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