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壇最近再度沸騰,美國總統突然向東南亞國家發出一份關鍵信函,不僅令當地經濟出現波動,也讓中菲關系進入復雜的角力階段,局勢變得愈發引人注目。
這份被菲律賓總統“已讀未回”的外交文件中,究竟暗藏怎樣的利益考量?在中美雙重壓力之下,菲律賓又將如何尋找突破口?
菲律賓面臨關稅重錘,特朗普突然開始發力了
7月9日當天,川普在社交平臺上向菲律賓及其他七國發布正式通知,宣布自8月1日起對菲律賓輸美商品征收20%的關稅。這一稅率相較4月份提出的17%進一步上調,形成一道高墻,嚴重制約了菲律賓電子產品與農產品的出口。
該政策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理念,美國一項將于2025年4月生效的新貿易法規規定,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至少10%的基礎關稅,并依據各國貿易公平性動態調整。
菲律賓長期接受美國軍事援助,處于被動地位,因此美方認為其應承擔更多責任。此次加稅被視為華盛頓對馬尼拉在南海議題上不夠配合的一種施壓手段。
數據顯示,菲律賓對美出口占其外貿總量的18%,其中半導體元件、香蕉等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有份額超過15%。若關稅全面升至20%,預計每年將造成約32億美元的出口損失,相當于該國GDP的0.7%。
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朗普在信中暗示,如果菲律賓持續忽視美國關切,稅率可能進一步提升至30%。
中方同步行動,制裁背后的戰略考量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于7月1日宣布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入境限制措施,禁止其進入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
此舉直接回應托倫蒂諾推動的反華立法。他在2024年11月主導提出的“海洋區域法”,試圖將黃巖島及南沙群島部分區域劃歸菲律賓管轄,嚴重挑釁中國主權。
托倫蒂諾長期以來對中國態度強硬,是菲律賓國內最具敵意的政治人物之一。他頻繁在公開場合炒作南海問題,并主張強化海岸警衛力量以針對中國漁民。
此次制裁既是對其個人行為的警示,也明確傳達出一個信號:任何挑戰中國領土完整和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制裁方式相對精準,僅限特定人士,而美國則采取大規模經濟打擊,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中菲博弈中的復雜態勢。
正如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所言,此次行動完全基于法律權限,旨在捍衛國家核心權益。
馬科斯的沉默困境“已讀不回”
面對來自中美兩國的雙重壓力,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陷入兩難境地,至今仍未對特朗普的信件作出回應,既未接受也未否認美方要求。這種“已讀未回”的沉默姿態,反映出馬尼拉在戰略選擇上的艱難權衡。
繼續追隨美國可能導致菲律賓經濟遭受沉重打擊,農業與電子產業或將失去美國市場。此外,美國此前削減對菲防務資金支持,如今再加征關稅,無異于雪上加霜。
但若轉向與中國合作,國內親美勢力勢必反彈。馬科斯執政以來,因在南海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已引發部分不滿,若此時示好中國,恐遭“背棄盟友”的指責。
更棘手的是,美國可能通過輿論戰等方式限制菲律賓的外交空間,使其進退維谷。
這種矛盾情緒在菲律賓商界尤為明顯。電子行業協會呼吁盡快與美國展開談判,而農業團體則主張優先保障對華出口。不同行業訴求差異加大了總統決策難度,當前的馬科斯正處在風口浪尖。
小國如何在夾縫中求存,大國博弈又蘊含何種玄機?菲律賓的處境折射出全球化時代中小國家的生存難題。在全球化背景下,無論傾向哪一方都難以避免代價。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再次強調“美國優先”的立場;中國則果斷出手,展現堅定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
對于馬科斯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許在于擺脫非此即彼的站隊思維。正如中國南海研究院專家指出,中菲友好與合作仍是主流趨勢,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才是實現雙贏的關鍵。這需要馬尼拉具備長遠眼光,而非拘泥于短期利益。
這場由關稅與制裁引發的外交風波最終將以何種方式收場?馬科斯能否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點,游刃有余地應對這場復雜博弈?我們拭目以待后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